A是一名中国的研究生,担任汉语志愿者教师赴捷克共和国任教,在当地的一所中学教五个班的汉语课,B是A所在任教学校的教导主任。由于A不是捷克共和国的正式教师,因此每次上课时B都要在教室后面旁听或辅助A的教学或课堂管理。
有一天,A上课需要用电脑,校长让A去学校的技术部借,A过去以后发现技术部没有人,再回来找校长的时候校长出去忙了,A只好求助于B,问学校的网络密码是多少,但是B说学校的网络密码不能给A用,因为A不是正式员工,A很无奈,不知道如何是好。B说:“对不起,我帮不了你(sorry,Ican’thelpyou)。”
快要到上课时间了,电脑的事情还没有解决,临时准备新的上课内容已经来不及,越想越着急,越想越焦虑,不自觉地在教室后面踱起步来,B看到A焦急的神情后,犹豫了一会儿说:“要不你用我的电脑吧?”急于上课的A对B表示非常感谢。
事后,A想,如果是中国人见到别人遇到麻烦向自己求助时,即使自己帮不上忙也会立马帮忙想办法解决,而不是等看到别人几近绝望时才“出手相救”。A搞不明白外国人为什么这么不热情呢?
对B而言,B看似不热情的表现其实是西方人尊重他人的表现,因为A自己没有开口询问能否用B的电脑,即使B即使想到自己的电脑可以帮到A,但不确定A要不要用B的电脑,所以在A开口提出用B的电脑前,B显示出充分尊重A的意愿的表现,静观其变。等到A表现得非常焦急时引起了B的注意,这时B可能意识到A不善于主动开口,所以自己提出贡献自己的电脑。 对A而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尽可能的给别人提供方便,如有人生病了,会热心地询问是否吃药了,还会嘱咐要多喝热水啊等等,但此类举动在西方人看来是侵犯了个人隐私,是不尊重个人的表现。A以中国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去要求身为西方人的B,显然是不会得到B如中国人热情般的帮助的。 A在国外担任志愿者教师,时间较长,应在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基础上,学会用西方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与当地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凡是主动开口,不要等他们主动为你提供帮助,他们没有那么“热情”。比如有人推着很重的货车上坡时,西方人在提供帮助之前会先问“Can I help you?”得到同意后再伸出援手,而中国人会直接帮忙去推,在这方面中国人表现得非常体贴、热心、周到,而西方人却时时刻刻不忘尊重他人、重视个体意愿的理念。
捷克 | 中国 |
西方人尊重个体意愿,崇尚个人自由 | 中国人为他人着想,热情周到 |
信息来源
真实事件记录 标题图片来源 http://news.candou.com/4331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