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德汉民族社交语用上的反映 东西方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形成了代表东方 思维方式的汉民族所用汉语和代表西方思维方式 的德意志民族所用德语的不同表达方式。总的说 来,汉语重“意合”,德语重“形合”。反映在语法 上,汉语只是语义规则与顺序规则,即主要靠语义 连贯和时间、逻辑顺序组织句子,置语法形式与 “不言之中”,所以有“软语法”之称;而德语语法 是硬性规定,是“硬语法”,主要靠语法形式组织 句子。因而,与结构松散的汉语句子相比,德语句 子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在语言表述上,擅长直线 型思维的德意志民族喜欢直截了当;而长于螺旋 型或曲线型思维方式的汉民族则喜欢委婉含蓄。 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汉德两个民族社交语用的 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下面我们从最通常的六类社 交用语中进行分析。
.问候用语。这类社交用语很能够直观地反 映出德汉民族重个体和重整体的思维差异。由于 西方民族倾向于个人价值至上,严格区分自己和 他人,因而导致了个人的自我和他人的心理距离 较大;而中国人崇尚整体,注重和谐与中庸,因此 问候用语显得亲切具体。德国人即使和关系密切 的人见面打招呼也很简单,一般用“嗨”、“哈罗”、 “你(您)好!”“上午好!”就足以了。而中国人, 特别是老百姓熟人之间打招呼更多的是说“吃饭 了吗?”、“干什么去?”、“到商店了?”等等,这类招 呼语只是见面时的一般性寒喧用语,并无真正询 问对方的意思。如果把这些问候语译给德国人肯 定会被对方误解或者大惑不解。 在汉民族的文化氛围内,一般熟人彼此交流 时经常谈及到年龄、家庭、婚姻、健康、交友以及工 资收入等情况。这些话题在中国人看来是很平常 的,谈及此类问题常常会使对方感到是对自己的 关心和爱护。如果用同类的话题和德国人交谈, 往往会出现不愉快的情景。因为这些话题在德国 人看来都是些涉及个人隐私的事情,远远地超越 了他们所要求的礼貌范围。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