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制度 > 从汉德民族社交语用看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3

从汉德民族社交语用看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3

案例正文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德汉民族社交语用上的反映 东西方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形成了代表东方 思维方式的汉民族所用汉语和代表西方思维方式 的德意志民族所用德语的不同表达方式。总的说 来,汉语重“意合”,德语重“形合”。反映在语法 上,汉语只是语义规则与顺序规则,即主要靠语义 连贯和时间、逻辑顺序组织句子,置语法形式与 “不言之中”,所以有“软语法”之称;而德语语法 是硬性规定,是“硬语法”,主要靠语法形式组织 句子。因而,与结构松散的汉语句子相比,德语句 子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在语言表述上,擅长直线 型思维的德意志民族喜欢直截了当;而长于螺旋 型或曲线型思维方式的汉民族则喜欢委婉含蓄。 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汉德两个民族社交语用的 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下面我们从最通常的六类社 交用语中进行分析。 1.称谓用语。汉德民族文化中都有自己特定 的称谓系统和使用规则,它们具有重要的社交功 能。首先就亲属称谓而言,汉语中的称谓要远远 地多于德语中的同类词,如叔叔、大爷、伯伯、舅 舅、姑父、姨夫等等相类似的词,在德语里仅有一 个“Onkel”,庞大浩繁的家族称谓语完全是汉民 族的统一性思维在家族伦理上的反映。另一方面 汉民族还可以用亲属称谓语亲切地称呼非血缘关 系的其他人,如孩子们可以对自己的非亲属使用 “爷爷”、“奶奶”、“4叔叔”、“阿姨”称谓语。这种 用亲属称谓称呼非血缘关系的人的行为,虽然在 德国也有,但远远没有中国人用的广泛,它表明在 ·117·中国人的潜意识里社会只不过是家庭的放大,体 现了集体主义文化特征。而德国人则把自我看作 是与其他人,甚至与整个世界分离的独立个体,不 喜欢跟他人的关系过于密切,因此德语里没有像 汉语那样拥有丰富的亲属称谓用语。而且,在德 国家庭成员之间直呼其名虽不像美国那样普遍, 但也比比皆是,特别是儿媳妇不叫公婆为爸爸、妈 妈,而多直接称呼其名字。这在我们汉民族文化 中被视为一种大不敬的行为。 汉民族的统一性思维方式特别强调整体与和 谐的人际关系,表现在称呼上就尽量弱化个人,以 便突出整体和对方。虽然现在的年轻人已不再常 用“鄙人”、“愚弟”以及“在下”等中国传统文化 中很普遍的谦辞,但在指代“我”时还是多习惯用 “我们”来表达。本来是个人的意见或观点,却常 常用“我们觉得… … ”,“我们认为… … ”等字眼来 表示,这类话语对同一思维背景的人来讲一般都 会明白其真实的意思,如果和德国人交流,就会被 误解,产生疑虑。

分析点评

差异点

信息来源

标签:

浏览: 评论: 收藏:0
从汉德民族社交语用看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3
案例编号:610
洲:欧洲 国家:德国
分类:制度
上传时间:2015-05-15 17:08:54
分享者:李得卉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无相关信息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