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宗教 > 中印佛教思维方式之比较

中印佛教思维方式之比较

案例正文

中印佛教思维方式的差异点,主要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比附思维、圆融思维、顿悟思维为中国佛教所特有。首先,中国佛教的比附方式,是作为佛教接受国必然出现的现象。由于中印两国语言文字、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因此在理解翻译佛教经典时,中国佛教学者不免要用中国传统的信仰观念、哲学思想去比附,以推动佛教的传播。

其次,圆融思维在印度佛教几乎是不存在的。印度佛教由小乘而中观学派,再瑜伽行派,后为密教,先后经历了不同教派的发展过程,一般地说来,后出现的派别虽然也继承了先行者的思想,但是往往又批判它的“偏失”,自命为更高的教派。如中观学派就反对小乘一些派别主张的事物是有的观念,而瑜伽行派又不同意中观学派的一切皆空的学说,主张识有境无。印度佛教各派之间往往势不两立,不可调和,有时斗争相当激烈,自然不可能出现圆融思维。

中国佛教情况则不同。印度大小乘佛教是不分先后同时传入中国的,中国佛教学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后才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而且难以肯定一派否定另一派,只能采取判教的方法加以融通。即使是禅宗一度标榜教外别传,后来也提倡禅教一致,事实上也和净土宗甚至和天台宗、华严宗合一了。中国佛教学者不仅要调和圆融佛教内部各派,而且还要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尤其是儒学、道学相调和,这是因为儒、道是中国本土固有的强大的思想文化,、尤其是儒学在汉至清代儿乎一直居于思想文化的主导地位,佛教只有在调和、迎合儒学的情况下才能立足传播和发展。这样,圆融思维方式就一直成为中国佛教的思维特征之一。

再次,关子顿悟思维,印度佛教一般认为成佛是一个长期修炼、逐渐觉悟即渐悟的过程。小乘佛教认为众生不能成佛,只能成罗汉。大乘佛教主张众生可以成佛,但要先成为菩萨,然后继续修行再成为佛。中国佛教则不同,一些佛教学者由于受“穷理尽性”观念的影响重视现实、崇尚简易等民族心理的制约,反对渐悟成佛说,主张顿悟成佛说。返性,都在顿然之间完成,是顿悟成佛。顿悟说重在整体把握,简易明快、这反映了中印两国民族性格的差异和实现人生理想簿界途径的差别。

中印佛教思维方式差异点的另一个方面是,印度佛教的分析思维,尤其是逻辑思维比中国佛教要突出、鲜明、细密得多。印度佛教重直觉,也重分析和逻辑,正如上面所述的,印度小乘佛教尤其是大乘瑜伽行派对于分析思维和逻辑思维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印度和中国佛教都运用否定思维,但印度佛教要比中国佛教突出。印度大乘中观学派着力运用否定思维,中国的华严宗和禅宗虽然也有否定思维,但是相对说来并不突出。

分析点评

中印两国佛教的思维方式以直觉思维为主,也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这些愚维方式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有的饭别三种思维方式结合,有的两种思维方式结合,有的则采用某种思维方式,排斥其他思维方式。所以出现这种种不同的情况是由于不同教派学者的认知结构与追求境界的不同,当然也和中印两国的文化传统背景直接相关。佛教的主旨归根到底是追求人生理想境界,这种特殊旨趣决定了佛教直觉思维的形态和特色,决定了佛教在思维科学上的贡献和局限。

案例来源:

方立天.中印佛教思维方式之比较[J].哲学研究,1989,03:31-40.

差异点
印度中国
对立圆融
分析思维直觉思维

信息来源

标签: 佛教思维方式

浏览: 评论: 收藏:0
中印佛教思维方式之比较
案例编号:2321
洲:亚洲 国家:印度
分类:宗教
上传时间:2015-09-23 17:28:28
分享者:邓军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