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一个介绍中国媒体的文化讲座,报告里说中国人都爱听好话,听不得外国人的批评,他们的报纸上也都是表扬社会进步的新闻,很多负面的新闻你在中国很难看到。好像事实确实是这样。我在中国的网站上看到的中国和在捷克新闻里看到的中国就好像不是一个国家。
中国几千年的伦理道德基础形成了社会正面褒扬的传统;而西方的体制特点培育出社会整体的批判主义精神。这也是中西方扬善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差异。翻开欧洲报纸,只有大牌明星,没有典型人物。新闻报道很多篇幅集中在社会存在的问题和发生的各种灾难。对政府的政策批评也很正常。问欧洲人为什么爱挑错,他们会说:好的东西,我们还说它干什么?只有不断的自我批评才能保证不断的自我反省,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刚到欧洲时,发现欧洲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居多。和欧洲人接触,时不时也会碰到有人和你谈起中国存在的各种问题。开始总觉得很恼火,老处于警觉状态,动不动就和人争论。后来慢慢了解了欧洲人的思维特点,试着调整策略,把各种批评加以区分,除了原则问题和刻意的挑衅,尽量坦然处之。反倒少了无谓的争论,多了一些有理有据的交流。
欧洲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社会成熟,欧洲人总体上有一种优越感;加上野蛮的侵略扩张历史的浸染,潜意识里崇尚丛林法则。他们习惯居高临下,以自己的逻辑审视别人。有时并不了解情况,但也会妄加指责。比如说,中国这些年发展比较快,一些欧洲人马上就会从欧洲当年的作为去推想,中国强大后也一定会“欺负”他国。针对这种指责,其实中国人很冤枉,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仗势欺人”的习惯。长城就是一个明证。中国即使在最强大的时候,想得也是通过防御保护自己,而不是以进攻去获得安全。但换一个角度想,中国的防御性思维方式以柔克刚,恰恰是对付欧洲人咄咄逼人的思维方式的最好武器。所以,与其合欧洲人争得面红耳赤,还不如多想办法让他们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性格。要让不了解中国、尤其是那些容易被“断章取义、只报忧不报喜”的西方媒体误导的外国民众理解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原则,同时也要努力将全面、真实、客观的有关中国的报道传递给更多的西方民众。
信息来源
标签: 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