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自古以来在韩国被认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从王室到民间,根据祭祀对象的不同,每年都要举行十几次的祭祀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韩国跟随美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很多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也逐渐西方化,但即便如此,直到今天,代表东方儒教文化的祭祀活动仍盛行不止。根据韩国《中央日报》2000年9月7日刊登的消息,韩国生活改革实践法国民协议会以首尔和釜山等6个广域市的1070个家庭为对象展开了“祭祀和扫墓实况和意识”的调查,调查显示,87.6%的家庭认为祭祀一定需要,并且平均每年的祭祀次数多达3次。
在中国祭祀是礼典的一部分,是儒教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观则记载儒教《周礼》《礼记》与《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是祭祖日。
“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祀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它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祭祀礼节祭品有一定的规范。
祭祀的根源来源于远古时代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为躲避天灾、疾病、猛兽的攻击而采取的向神祈祷的一种手段。远古时代,人们对于各种自然现象和天灾人祸没有科学的认识,对此怀有敬畏和恐惧之心,对四季交替、万物生长发育使人类得以生存又心怀感激,同时坚信天、地、日、月、山、川中皆有神灵,并认为人死之后会变成鬼神,所以希望能够通过祭祀来祈求神灵的庇护以消除灾殃。 随着社会的形成和人们认识的提高,祭祀文化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延续。在韩国古代封建统治中,祭祀被认为是国家的伦常,是维护统治的最重要的手段。统治者通过祭祀先祖向子民们标榜自己将会延续前代贤明的方法来治理国家。韩国最早有关祭祀的记录是始于三国时代。根据《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的记载,新罗第二代王南解王2年(公元6年)第一次为始祖赫居世建立大庙并每年祭祀四次。南解王在即位伊始便建立大庙祭祀先王,是为了昭告天下将会继承始祖赫居世的治国之道,以达到巩固自身统治的目的。后来统一的新罗、高丽、朝鲜时期都有关于国王登上王位之后祭天祭祖的历史记录。
韩国 | 中国 |
强化家庭关系 | 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