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女士是一位孔子学院的中方教师,在德国教汉语,向德国民众传播中国文化。一天,孔院放假,她就去附近的一所小学转悠。无意间就进入到小学课堂,顺便听了一节课,感受两国上课的差异。上完课后,她有了疑惑。为什么德国的学生学得都是本国的案例,完全没有其他国家的案例,难道这样做另有目的?还是在德国教育方式中没有对比教育?更让她不解的是,这里的学生学的东西特别奇怪,比如吃、喝、玩、乐、行、住等在中国貌似都不需要的内容,难道德国人是傻子吗?这些基本的常识还需要学校普及?因为在中国,完全没有这样的课程设置,中国的小学生哪有学这些科目的。在课堂上,老师尽量旁征博引,并不忌讳引用中外古今案例来进行对比讲解,课本上并不仅仅是中国案例,还有别国比较典型的案例。
这一差异是因为两国教育观念不同。在德国,受实用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德国的教育就呈现了不同的特点,这也与德国人理性思维方式有关。然而在中国,受科举制度影响,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模式,学习仅仅是为了考试。
德国 | 中国 |
两国课程设置以及观念不同 | 两国课程设置以及观念不同 |
受实用主义思想影响,德国的考试大多分为三个模块,即口试、笔试、实验等三个部分。例如体育这种比较简单的科目,仍然有口试、笔试。
信息来源
标签: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