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其他 > 美国作家看《碧血剑》

美国作家看《碧血剑》

案例正文

这是美国畅销小说评论家阿尔蒂尔对金庸武侠小说《碧血剑》的评价和解析: 书中的主人公是内力没落之前的最后代表人物。内力的没落首先表现为精神上的没落,袁本来是一个英雄的儿子,但这一点在他身上看不到一点痕迹,他从小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长大,对现实一无所知。在离开了他学习的山区之后,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一个明显的证据是,他娶了下山之后认识的第一个女子为妻。一开始,他像一个孩子一样模仿周围的人,比如将自己打扮成一个青年学生,虽然他从未正式上过学。他的行为受到从小接受的道德教育的约束,但内心中却被一个已经过世的狂放男子的事迹所吸引,后来知道这个人刚好是他的岳父,这或许平衡了他由于仓促订婚所产生的失落心情。然而这种情绪的摇摆使他一事无成,最终流亡海外,直至清代,他的同学归心树被杀死的时候也没有一点消息。 作者对于《碧血剑》主角袁承志最大的误解,是无法理解袁承志最后因为中途战乱无力改变而远遁海外的行为。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有归隐田园的“避世”情怀,例如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谢安避世东山的诗酒风流,以及“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诗文。作者认为袁承志是在逃避现实,是被迫流亡海外。作者无法理解中国的“避世”情怀,有这种想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分析点评

作者对于《碧血剑》主角袁承志最大的误解,是无法理解袁承志最后因为中途战乱无力改变而远遁海外的行为。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有归隐田园的“避世”情怀,例如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谢安避世东山的诗酒风流,以及“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诗文。作者认为袁承志是在逃避现实,是被迫流亡海外。作者无法理解中国的“避世”情怀,有这种想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差异点
美国中国
不能够理解金庸小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能够理解金庸小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信息来源

标签: 中美差异文学

浏览: 评论: 收藏:0
美国作家看《碧血剑》
案例编号:88
洲:北美洲 国家:美国
分类:其他
上传时间:2014-11-28 09:39:28
分享者:李逊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