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语言文字 > 中日文学女鬼复仇形象比较

中日文学女鬼复仇形象比较

案例正文

在中国,“女鬼复仇”在古典小说中常常用来指那些含冤、含恨或死于非命的女性死后化作“女鬼”,有时通过求助他人、或者是亲自惩罚报复仇人的故事。女鬼复仇在小说中的最初形态大多是弱女子遭受坏人的欺凌,死后变成了鬼,进行复仇。但到唐宋至明清时期,与爱情纠葛有关的“索情仇”明显较以前多了起来。日本的“女幽灵”却是在日本原始灵魂信仰与佛教轮回转世等观念影响下集中产生的。“幽灵”是指“人死后,由于对现世的眷恋或仇恨,无法成佛、无法去往净土的灵魂,以其生前的姿态或声音,出现在与其生前有恩怨的人面前的‘超自然’形象”。中国女鬼选择报复仇人多以显形索命的方式。鬼在复仇之前一般都先痛斥仇人罪行,曲折地显示出自己复仇的正义性,再实施报复。日本女幽灵似乎比中国的女鬼更能营造恐怖气氛,目的是让仇人受到精神折磨之后,再将其杀死(如《备津之釜》中“畿良”);或者附身于仇人至亲,并倾诉自己的仇恨。

分析点评

在日本,直到近世封建集权统制才真正确立,普通百姓在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下,对于官吏更是敬畏多于惧怕,因此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缺乏对“青天雪冤”进行讴歌的作品。中国女鬼之复仇总被其赋予正义、教化的意味;而日本的女鬼们在复仇时没有这层意味的庇护,因此常处于孤立无援的被动境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维模式认为“天的感应与人的愿望没有矛盾与冲突,人只要按照天的意志处身行事”就可以成为“德配天地”的君子。佛教的一些教义正是通过与这种思维模式的融和、渗透,最终使因果报应等思想渗透到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而许多复仇女鬼出现的直接因素也是为了宣扬这种善恶有报的观念。

案例来源:[1]周建华.中日文学女鬼复仇形象比较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138-140.

差异点
日本中国
定义
报复形式

信息来源

标签: 女鬼复仇形象

浏览: 评论: 收藏:0
中日文学女鬼复仇形象比较
案例编号:2203
洲:亚洲 国家:日本
分类:语言文字
上传时间:2015-09-22 20:16:30
分享者:邓军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无相关信息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