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语言文字 > 中日现代青春文学比较研究

中日现代青春文学比较研究

案例正文

在中国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塑造展现了超出常态的主动,控制局面的能力胆识及知性美,充满敢于为自我而活的勇气和为爱牺牲的勇气,具有敢爱敢恨的特点。男性人物的懦弱更突出了女性人物的自我解放。由男性人物的伟岸性格的瓦解而引发的女性主导的青春感伤属于中式的暖伤文学。因为女性的温婉多情,外柔内刚使整个作品充满了淡淡的感伤。在日本作品中,男性人物在经历人生抉择和历练之时,只是将女性人物视为人生和爱情历练中的考验者。虽然认同女性人物的存在,却不给予其平等地位的对待。女性人物多因为自身的懦弱和思维的非独立性,导致最后结局不得不屈服于命运,充满冷伤悲剧色彩。对于生死观和爱情观的把握,中日有较大差异。中国现代青春文学中所展现出的中国年轻人的爱情观的具体表现是在经历爱情的彷徨与迷茫之时,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作用远大于外在和他人的启迪作用。与之相对,日本现代青春文学中所展现的日本年轻人爱情观的具体表现是在面对人生挫折和爱情无果而终的无奈之时,内心脆弱,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缺失,直面自我和肯定自我的能动性的缺失,进而逃避自我,逃避现实,寻求通过死亡达到解脱。中日两部作品中都采用意象描写,借物抒情,寄情于物。

分析点评

日本青春文学的消极性体现在:面对“为何而生,为何而活”这个命题和“我们在困难面前能做什么”这个命题的时候,如何选择、如何行动的层面上。生死观和爱情观更多体现了因无奈而自我放弃的消极性。而与此相反,中国的青春文学中生死观和爱情观更多体现了不顾一切,追随内心的决绝和积极性。

案例来源:王佳音,王诗凝.中日现代青春文学比较研究——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青が散る》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05:95-97.

差异点
日本中国
为何而生 为何而活不顾一切 追随内心

信息来源

标签: 现代青春文学

浏览: 评论: 收藏:0
中日现代青春文学比较研究
案例编号:2526
洲:亚洲 国家:日本
分类:语言文字
上传时间:2015-09-26 20:19:18
分享者:邓军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