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女儿的外国朋友小雅要来自己家做客,海伦娜的父亲特地准备了隆重的迎客礼节。小雅一进门,便受到海伦娜父母的热情欢迎,让她感到惊讶的是,海伦娜亲自托着一个盛着面包和盐的盘子向她走来。小雅想起之前看到过的一篇新闻,当出访罗马尼亚的中国总理李克强走下飞机舷梯时,在不加勒斯特国际机场迎接他的,除了罗马尼亚总理蓬塔,还有铺在刺绣毛巾上的一块面包和一小碟盐。如同“面包和盐”所隐喻的那样,东道主的确也用最隆重的礼节欢迎来自中国的贵宾。小雅虽然不习惯面包直接沾盐,但是入乡随俗,她拿了一块面包沾盐尝了一下,心想,幸好提前了解了一下当地的习俗,不然就出糗了,不过这种吃法真的很奇怪啊。
据说,历史上曾经稀缺、昂贵的盐,最能够体现友情的长久深厚。而在罗马尼亚人看来,“面包和盐”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最适合用来欢迎“必不可少的客人”。罗马尼亚人视盐和面包与葡萄酒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 客人到来,最隆重的礼节是由主人家的姑娘托着盘子向客人送上面包和盐,客人需拿一块面包蘸盐尝一下。
而在中国,面包是西方传过来的食物,但不能代替传统的正餐,直接沾盐也是不可能的,一般只沾些果酱之类的。虽然盐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但是各国怎么吃盐还是各有不同的,中国人做菜讲究色香味俱全,在炒菜过程中加入盐调味,也能使菜保持鲜艳的色泽,或是将盐放入酱汁中溶解后使用,直接沾盐的做法在中国很少见。
中国的羌饼和馒头,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算作面包。中国传统食品之一的包子,价格便宜、实惠,为南北人民所喜爱。包子通常是带馅的,不带馅的可称作馒头,在江南和河北的有些地区,馒头与包子是不分的,他们将带馅的包子称作肉馒头。南翔馒头和门钉馒头就是有肉馅的。包子一般是用面粉发酵做成的,大小依据馅心的大小有所不同,最小的可以称作小笼包,其他依次为中包,大包。常用馅心为肉、芝麻、豆沙、干菜肉等。 台湾自日据时代,传入面包,但在1930年之前一般百姓少有吃过面包,而名称则是经由日语的“パン”(pan)再流传成为台湾话“pháng”并沿用至今。台语的吐司发音为“食パン”(发音似修胖)。
罗马尼亚 | 中国 |
将盐和面包搭配起来食用 | 包子和馒头也算得上面包,但不蘸盐吃 |
“面包和盐”虽然现在已成为热情待客的象征,但在古代甚至近代欧洲,“面包和盐”实际上是一种“保命”的安全措施。
古代欧洲的部落、家族成分极为复杂且经常对立仇杀,同时陌生人之间的杀掠、抢劫行为几乎是家常便饭,看似宁静和平的小村庄,可能瞬间将过往旅客洗劫一空,又或被过往旅客洗劫一空。这种没底线的打劫习惯显然不利于古代的商品流通、人员往来和部族交往,为保障共同的利益,人们最终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宾客权利”。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这种宾客权利就已出现,在中世纪欧洲形成固定风俗甚至法律,只要主人与来客通过食物形成“主客关系”,就要保证客人的人身安全,同时客人也不得谋害主人。
具体来说,只要来访者在主人地盘内食用了主人提供的食物,双方就正式确认了“宾客权利”,即使有家族血仇,双方也不能在现场动刀动枪。如果有人胆敢打破宾客权利,“摔杯为号”,或主人杀害客人,或客人刺杀主人,都将遭到神的诅咒,并且遭到所有人的唾弃甚至集体讨伐。像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等作品,都讲述过一些破坏宾客权利而不得好死的故事。其实,在古代东方国家也有过类似的“宾客权利”约束,但破坏情况很严重,例如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就是相信了“宾客权利”,参加仇家的婚宴被毒杀。
这种宾客权利的具体实现方式,最终演化为“面包和盐”,这种形式在中世纪的欧洲十分普遍,最终在东欧发展为一种礼仪。使用面包和盐,并非表示这两种食物的珍贵,而恰恰因为这两者的简单和普通。
假如你远离家乡,进入了一户完全陌生甚至暴露敌意的人家,可以主动要求“面包和盐”,即使只吃了主人的一口面包,那就表示你可以彻底放心,自己已被承认是客人,已获得安全的保证。但如果主人连一口水都不给你喝,那就要小心,背后可能已有刀子举起来了。
主人主动端出面包和盐,就代表主人送给你最宝贵的礼物——对于远离家乡的古代人来说,最宝贵的不是食物,也不是钱财,而是安全。但反过来,你吃了面包,也表示给主人带来安全的保证。可见,“面包和盐”作为最高的欢迎礼仪,体现的是信任和承诺,最终在今天成为热情友好的象征。
信息来源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_6_L2evlIKFtVCO63RK7ldf_KzoJCp2jQ75YF6LzbaTFSpDPTcI_Lq_2x8H92Rb3uUvK9v4NPvcPenvQutATK http://baike.baidu.com/view/14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