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日常生活 > 看“人”说话

看“人”说话

案例正文

N)E(4H6$S$EAOX)FO[_@C)3.png

程先生去一乌克兰亲戚家玩,在那边住了一段时间。一天,亲戚带他出去买东西,在超市刚好碰到了亲戚的一个好朋友。亲戚向他的朋友介绍了程先生,程先生很热情,伸出双手去握手,顺便问了句:“您多大了?”。这是亲戚的朋友满脸的不高兴,眉头紧锁,很反感的样子。这让程先生既尴尬又无奈,心想着我这么做没错啊,怎么他这幅表情。按照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这中问题就是“套近乎”而已,它非但没有涉及到什么隐私,反而显示出对对方的“关心”,这样的关心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在乌克兰人看来,这些问题属个人私事,涉及到了隐私问题,他们会皱眉毛表示反感的,因为他们对隐私的敏感度很高。

分析点评

由于两国思维方式的不同产生了这一文化冲突。乌克兰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在工业文明的熏陶下,乌克兰民族中“个体主义”观念比较强,人们很注重隐私问题。而在中国,长期的农耕生活以及儒道思想的影响下,“集体主义”概念比较强。

差异点
乌克兰中国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
延伸阅读

如果乌克兰人初识中国人,问对方“您打算在乌克兰待多久?”或者“您准备回国了?”中国人也会感到不舒服,认为这是乌克兰人民族优越感的不经意间的流露。其实人家未必如此,不过是乌克兰人人际交往中打开话题的一种方式。其次,在乌克兰文化中询问他人东西价格也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如果你的乌克兰朋友给你看他刚买的衣服,你应该说:多漂亮啊,太美了等赞美的话,但决不可以问其价格。然而在中国文化中,年龄、收入、询问东西价格是人们日常交谈的普遍话题。所以,乌克兰人给中国人的印象往往是严谨内敛,冷峻而高傲。

 

思考题

信息来源

浏览: 评论: 收藏:0
看“人”说话
案例编号:5426
洲:欧洲 国家:乌克兰
分类:日常生活
上传时间:2015-11-06 21:02:07
分享者:徐丽丽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