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日常生活 > 中日在吸收近代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中日在吸收近代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案例正文

明治政府建立后,把学习西方文化当作国策,大规模学习欧美文化。明治政府发布的施政纲领———《五条誓文》就明确宣布要“求新知于世界,大振皇基”。中国则不同,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也未能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被打败的原因,对西方文明一无所知,把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斥为“奇技淫巧”,把学习西方文化称为“以夷变夏”,更谈不上像日本那样把学习西方文化作为一项国策来大张旗鼓地推行了。当时日本许多人认为,西方的强大不仅在于“坚船利炮”,还在于具有比东方更为先进的哲学、思想、制度等。中国吸收西学仅限于军事技艺、工业技艺和自然科学,拒绝吸收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哲学社会政治学说;而日本则不但注意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还学习了西方的社会科学。中国自1523年开始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窒息了尚处在萌芽中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割断了中国学术思想界与外部的联系,致使中国科学文化已落后西方相当一段距离。可悲的是,整个中国知识界竟然对此一无所知。

分析点评

中国的科举制度把士大夫纳入官僚体制,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后备军。知识分子惟一的前途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进入仕途。这就造就了大批严重脱离实际,疏于政务,黯于世事,缺乏实际斗争经验者,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必要的思想准备。他们是一批缺乏政治谋略的书呆子,政治上幼稚单纯,妄想在几个月之内,凭一纸上谕,完成复杂的改革任务。而日本的维新改革派,大多出身于武士,精明强干,长于韬略,善于利用有利形势,他们的目标高远,行动上稳扎稳打,如在取消藩主权力和士族俸禄等重大问题上十分慎重,用了10年时间,废除不平等条约用了42年。他们既是推翻封建制度的当权者,也是积极摄取西方文化的推进者;他们为西方文明在日本的深入介绍和广泛传播,为明治维新的成功推进起到了关键作用。

案例来源:肖传国.中日在吸收近代西方文化上的差异[J].哲学动态,2002,10:25-27.

差异点
日本中国
以武士为主体以知识分子为主体

信息来源

浏览: 评论: 收藏:0
中日在吸收近代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案例编号:2528
洲:亚洲 国家:日本
分类:日常生活
上传时间:2015-09-26 20:25:33
分享者:邓军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