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日常生活 > 一点儿面子都不给我

一点儿面子都不给我

案例正文

在赴喀麦隆汉语教学志愿者小朱的汉语初级水平班里,出现了这样的一幕:班里有几位学生觉得她的课上得太快了,于是大家找来班里汉语水平较高的同学向她反应情况,希望她能把进度放慢一点。小朱跟学生们解释说,这进度并不算快,她想尽量兼顾大家的水平。正说着,其中一个喀麦隆男学生当着班级所有人的面,站起来用英语说:“老师,你可不可以说慢点,这样我容易懂。”提建议的另一个人马上理直气壮起来,说:“不单是我听不懂,大家都觉得你讲得太快了,不是吗?”那一刻,小朱整个脸都红了起来,觉得很尴尬,心想:这回算是领教了,他们什么面子都不给我。

分析点评

这样的尴尬在中外师生的互动中或多或少都有出现。中国人的委婉含蓄遭遇外国人的直接直白,往往会使自己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按照霍尔低语境文化和高语境文化的划分,低语境文化强调我,高语境文化强调我们的观念。中国人往往强调群体观,注意彼此人际关系的和谐,对冲突采取回避的方式,而处于低语境的外国人则不然,对冲突采用直接对抗的方式。所以当外国学生将问题直截了当地予以告知时,中国教师觉得尴尬,是因为这样做破坏了中国人定义的师生关系。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被称之为“黑人模式”的非洲人武断,直截了当,推崇“我说之我想,我说之我觉”的价值观;而受儒家思想、群体主义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则言语矜持、含蓄、婉转,崇尚群体、合作、和谐、传统和他人面子。如同其它文化障碍一样,反映非洲人个体主义的直接交际风格和反映中国人群体主义的间接交际风格所形成的文化障碍容易使双方产生误解、偏见。在语言交谈上,要认识到他们是对事不对人,他们的话可能伤到了中国人的面子,但是要相信他们并不是故意的,要调整好心态,以一种理解的心态来交往。

差异点
喀麦隆中国
不考虑面子问题看重面子问题
延伸阅读

       在喀麦隆,一位中国公司经理拿着邀请函请当地公司的外方代表签字。中方说,代表团的访问对我们的合作、以后的工作意义很大,希望您考虑能否以喀方的名义签发邀请函。言语中不乏礼貌、婉转的中国文化元素。喀方看罢信后,不但没签字,却抱怨道:你现在才告诉我邀请代表团访问,还让我签发邀请函,我又不是你们的橡皮章,这个字我不签。在中国人看来,作为合作伙伴,在这种无损根本利益的事情上,顺势签字是举手之劳。但喀方既不签字又发埋怨。这充分体现了非洲人有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的文化特质。但是,这种毫无掩饰的言语、行为让中方经理无所适从,很是尴尬。他自言自语道:这种人太过分,这点面子都不给,以后还怎么能跟他们合作。

思考题

信息来源

案例来源:《对外汉语初级语言教学中喀跨文化理解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2011级零起点教学班为例》
浏览: 评论: 收藏:0
一点儿面子都不给我
案例编号:2084
洲:非洲 国家:喀麦隆
分类:日常生活
上传时间:2015-09-22 09:58:32
分享者:陈文倩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