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专题 > 中西方婚俗文化差异

中西方婚俗文化差异


婚礼作为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仪式之一,它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熏陶下也逐渐的呈现出了不同的婚俗习惯,因而这些差异也明显的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一、中西方婚俗文化的差异

婚礼,是一个温暖的词汇,它开启了情侣通往幸福婚姻的一扇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佳话从此刻被书写。而伴随婚礼的,是不同地区各样多彩的婚庆习俗。

 

(一) 中西方婚礼地点差异 

对于中国人来说,结婚作为人们一生最重要的日子之一,作为一对幸福恋人新的起点,是一件大喜事,要办的热热闹闹、喜气洋洋,这也是我们自古以来的传统。中国人喜欢热闹的气氛,因而婚礼的地点当然也要是能闹起来的地方。在古代,人们会选在开阔的场院里,大家围坐桌前,爽朗的笑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派祥和与红火。或是在自己家里或是酒楼里摆上酒席以宴请亲朋好友作为新人的见证。在当代很难找到过去的场院,交通方便的大型酒店自然成了首选,与以往一样,从招待到入席,所有的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席间的欢歌笑语都体现了热闹这一传统。

而在西方,婚姻被认为是神赋予人类的神圣使命,是神对人类的祝福,有神的见证的婚姻才是最完美和有效的,所以人们的婚礼一般是在教堂或者是其他比较安静的地方举行。在牧师的主持下,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进行发誓,显得非常的神圣,也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永远留在记忆中。他们的婚礼井井有条,不像中国婚礼般热闹,而是突出庄重和圣洁,追求浪漫与实在的结合。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自由的追逐,婚礼地点已经不是固定在某一个像教堂或饭店等地方,而是随之婚礼形式的发展,婚礼地点也在不断变换中,如公园,地铁,大海,雪山等,地点愈加丰富多彩而又浪漫横生。   

 

(二) 中西方婚礼服装差异 

婚礼服饰在诞生以来,就富有浪漫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婚礼服饰愈加绚丽多彩。从古至今,婚礼服饰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

在传统的中式婚礼中,红色是结婚礼服的标志性颜色,也是最能体现出华夏魅力的颜色,代表着吉祥和喜庆。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随着历史发展,礼服的样式千差万别,从汉服、唐装,到近代的秀禾服、旗袍等,但共同点都是尚红色。 一般新娘在婚礼当天高挽发髻,区别于未婚女子。而在婚礼当天,新娘子以红色头盖蒙面,象征着童贞、年轻、纯洁。结婚后由新郎亲手揭开。

而西方的新娘则穿白色婚纱。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1850年到1900年之间,白色亦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象征着纯洁和忠贞。古罗马的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蒙着鲜橙黄色的面纱,象征着激情的火焰。白婚纱始于19世纪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婚礼,之后风靡世界。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大多数的新娘只能穿传统的国家服装,只有上层阶级才能穿代表权力和身份的白色婚纱。一直到近代,贵族阶级的特权消失以后,白色的婚纱才成为普通新娘的礼服。 至于新郎的礼服,则为黑色燕尾服,配灰马甲、白衬衫,灰或黑色带条纹长裤,浆硬下翻领,灰领带,黑皮鞋。不过也有的西方青年,有意打破传统,不去教堂办婚礼,而是去野外,如湖边、城堡举办简朴婚礼,不穿白婚纱,而是自己亲自设计、制作的其他颜色的婚装。

如今,中国受西方的影响,很多婚礼上的服装都模仿西方,新娘身穿白色婚纱,新郎身着西装。一般新人也会准备两套衣服,婚礼仪式过程中穿婚纱,喜宴时则换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礼服。

 

(三)中西方婚礼过程差异

国家不同,婚礼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同时它也在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有“三书六礼”,“三跪九拜”的礼节。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而“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①纳采:男方请媒人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方家求亲;②向名:男方在求婚后托媒人问女方的出生年月,准备合婚的仪式;③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礼仪,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礼仪形式。古代的风俗要用大雁作为订婚的信物,说明双方已经订婚。后来就发展成送首饰,绸缎,甚至是羊猪;④纳征:是纳吉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方,是成婚阶段的礼仪,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义,数目取双忌单;⑤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方家,征得同意;⑥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式往往被看作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浪漫的气息。一般有以下步骤:①来宾入席;②奏结婚进行曲,亲友点上蜡烛,牧师领唱诗班进场,宣布婚礼开始,伴郎伴娘和新郎陆续进场,女方家长陪新娘进场全体起立;③女方家长入席,新娘挽着父亲的手,步入大堂,伴娘和花童一同进入会场,全体来宾起立,父亲郑重的把女儿交给新郎,女方家长就坐,全体来宾就坐;④牧师证婚,新人进行结婚宣誓,宣告愿意结为夫妻;⑤新郎新娘互戴婚戒,宣誓;⑥献诗,来宾在唱诗班的带领下,唱祝福歌;⑦礼成,奏乐,新郎站右边,新娘站左边,两人一起走出教堂,伴郎伴娘随后,家属以及来宾随后退场;⑧茶会或晚宴。但是整个婚礼过程却有着让人不可亵渎的神圣与庄重  

如今,在中国许多传统的形式已经被省去。比如社会风气的开放使得青年男女有更多机会接触、自由恋爱,因此很多时候没有媒人说亲等一系列过程;再如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科学,不再像以前一般封建迷信,所以合八字等过程也已经少见。现在在中国受到重视的主要是迎亲、婚礼的喜宴等过程。

 

(四) 中西方文化婚礼习俗差异 

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等一系列的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有着大量的禁忌和礼俗,比如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痰盂、尺、片糖、银包皮带、花瓶、铜盆及鞋、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丰衣足食)等物,每样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义。同时,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出发、燃炮、等待新郎、讨喜、拜别、出门、礼车、掷扇、燃炮、摸橘子、牵新娘、喜宴、送客、闹洞房、三朝回门。此外,在中式婚礼上,可以经常看到龙和凤凰的图案,因为在中国龙和凤凰都是吉祥的象征,代表高贵、华丽、祥瑞,以及夫妻和谐美满的关系。由两个“喜”字组成的双喜字也到处可见,它代表喜事加倍,不同一般的高兴和喜庆,也表示给新人带来好运气和幸福生活。而中国传统结婚信物: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则表示“早生贵子”,象征子孙延续,团团圆圆、富贵吉祥。

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新、借、蓝等习俗。旧是指母亲传下来之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而在进行婚礼时,西方亦有大量的习俗。比如,在结婚时新娘总要带着一方手帕,西方人认为白手帕象征好运。根据民俗说法,农夫认为新娘在磨擦婚当天所流下的泪能使天降甘露,滋润家作物。后来,新娘在新婚汉天流泪,就变成她将有幸福婚姻的好兆头。而在婚礼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据说,古时候,盎格鲁撒克逊的新郎必须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挥出配带于右边的剑,吓退敌人。在进行结婚晚宴时,要特别定制结婚蛋糕,根据历史记载,自罗马时代开始,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条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生育能力,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新人必须以糖霜,就形成今天的结婚蛋糕了。

由此可见,不同国家虽然有不同的婚俗,从繁复的细节与用品都表现了对婚姻的尊重和期许。但如今,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各国各地区的婚俗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简化。

 

(五)中西方婚礼内涵差异 

     传统婚姻的很多仪式中都体现了中国向往“天地人和谐”的哲学,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文化心理。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婚姻不仅仅关系到结婚的双方当事人,而是两个家族和全社会的。所以需要请亲友来证明婚姻本身的正式,并且通过一系列仪式反映婚姻庄重,引起当事人和亲属朋友对婚姻本身的重视。其背后蕴含着对天地人融合的观念。

仪式结束时,新郎新娘要把敬神的钱粮和裱文都要放到钱粮盆中拿到院里焚化。随着火焰、纸灰升腾,此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表示已经得到了“天”的认可。 国人敬天,这和农业社会生产水平有关。当时必须以家族为纽带,和自然形成共同生活的原则。因此只有天人合一、和谐关系,人才能够丰衣足食。 再比如,传统婚礼中有很多装饰性的器物,以及语言禁忌、参与人的禁忌。像喜娘伴郎不能由鳏寡孤独者担任。这并不像庸俗化解释中说的那样是担心“不吉利”影响新人,而是因为在传统观念中,鳏寡孤独恰恰表现了一种不和谐,不圆满,和仪式中象天地祈福的初衷是相反的。因此有了这样的禁忌。 传统婚礼中多用的乐器也反映了“和谐”的思想,以及对“天”的重视。锣鼓、唢呐、笙都是以响声明亮为主的,婚礼上的音乐也不是文人的自娱自乐,而是要表达人的声音,声音大才能让“天”知道,同时反映婚姻本身的隆重。人在天地间生活,要与天地和谐,也要与人和谐。中国人的祈福迎祥,也就是这样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的反映。 

而在西方,婚礼在神的认知和庇护下求得永恒,人们依照上帝的约定尊崇教义对婚姻的理解和规定。宗教对人们心灵的掌控根深蒂固,信奉宗教的人们不容易对各种教义规定的教条敢于反叛和摒弃,特别是关于对婚姻的界定和教义阐述让信教的男女惟命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为不止有教会家庭对他们的约束更有来自于心灵深处对神上帝的敬畏。从新郎新娘在婚礼上的教义讲解和誓词中都能找到佐证。 婚姻是一种盟约,盟约又意味着一种结合,圣经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耶稣也教导我们“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所以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开”。 

 

二、中西方婚俗文化差异的原因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婚姻对于各种文化的人而言都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婚礼习俗是伴随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家庭,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以及宗教信仰的认知。每个国家和地区婚礼习俗各异,虽然代表着当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祈祷和向往,但也表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

 

(一)地理原因

华夏文明,它起源于东亚大陆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中国人文文化是以黄河、长江所组成的两河流域牧耕经济孕育的文化。在东亚文明诞生的早些时候,从西伯利亚带来的风沙经过一两千年的沉淀使中国中原地带积起厚厚的黄土,而黄河又时常泛滥,这样黄河中下游的平原地区的土地十分肥沃。同时,由于东亚中原地带位处喜马拉雅山以东,夏季气候较湿润,雨量充沛适合农作物生长—广袤肥沃的千里平原,濒临大河优越的灌溉条件,再加上适合耕种的适宜气候,以上众多的地理环境因素决定了我们祖先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文明初期选择农耕经济作为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显然是非常合理的。正因为对农业文明的选择,因而中国人特别重视“天地人和谐”,形成了“天为上”的传统观念。因此中国“祭祖”、“拜天地”等婚礼仪式上的繁杂反映了人们对婚姻的庄重和对“上天”的尊重;在婚礼服饰中,中国人也选择红色这个预示”吉祥、喜庆“的颜色以求得上天的庇佑;且“天作之合”、“五百年前结成姻”等一些婚姻观也是归于中国传统婚姻观归本于天的思想。

但是因为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因此西方文化以古希腊文明为代表,而古希腊文明的地区大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岸。但事实上希腊半岛这个地区土地资源非常贫乏,而且多山少地使陆路交通变得十分困难,沿岸国家的土地也很贫瘠,因而这块土地的人们想单纯靠农业生产生存下来是非常艰难的。但这一地区却有着非常独特的地理环境─希腊半岛三面环海,东部的爱琴海、西部的爱奥尼亚海和亚德里亚海,只有北部与欧洲大陆相连,其地势扼欧、亚、非三大洲交通的要冲。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显然在航海贸易中拥有极大的优势,航海条件的优越性使得古希腊人放弃了难以生存的农业生产,然后通过航海与北非、西亚展开广泛贸易。与此同时古希腊的冶金、采矿、建筑、造船等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这时候在希腊半岛便形成了一种以手工业加工为基础的工商业经济,正因为航海业和商业经济的发展使得西方人更相信上帝,相信世界是“天外有天”,而形成了浓厚的基督教文化。因而西方婚礼仪式必须要有上帝的见证,要有牧师的主持;此外西方婚礼大多都在教堂举行,而婚礼服饰也选择象征纯洁神圣的白色;而也因其环境的影响,形成了西方人追求自由恋爱的婚姻观。 

 

(二)历史原因

婚姻,中国古时又称“昏姻”或“昏因”。在那时,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这种“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就是“昏因”一词的起源。在现代社会,大多数的婚礼都选择在中午举行,因为正午天气最好,时辰最合适,人们的兴致也最高;而且中国人大多都会选择节假日或是有重要意义的日子结婚,一来方便宴请宾客,二来又有普天同庆之意。

美国人则喜欢在6月份喜结良缘,因为在英语里的“六月”(June)同“罗马女神”(Juno)的发音相似,而古罗马人视“罗马女神”为“婚姻女神”,美国人便认为,在6月举行婚礼,“婚姻女神”就会给新婚夫妇带来欢乐和幸福。而较经典的英式传统婚俗包括:新人在正式结婚前必须先订婚,再选定良辰吉日。旧时英国人不愿将婚礼定在周五或周六,因为人们相信周五象征十字架,暗示葬礼,周六象征运气不佳。如果是周五再加上数字十三,则代表更加不幸。若在秋收至圣诞节之间成婚,会被认为是好运的象征。

 

(三)信仰原因

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受宗法观念的影响,虽然人们并没有固定的信仰,但人们会尊崇“道德”的约束,而这些道德的标准来自儒家思想。传统婚礼习俗有"三书六礼""三跪九拜"的礼节,繁琐而隆重,十分注重礼貌,每一步都有具体的要求。在整个过程中,从“纳彩”到“亲迎”,都由双方父母安排,最后也由父母决定是否能够结婚。这一切正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而且婚姻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没有多神圣。在封建时代,也就是一夫多妻制时代,女人永远只是男人可穿可脱的衣服,而不是所谓的灵魂伴侣。儒家认为“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礼记》 · 《昏义》 )”,夫妇的关系是建立在“义”的基础上的,即男主女从的夫妇关系。西汉“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在儒家思想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纲”之说,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确立了父权,夫权的亘古不变的牢固性,实际也确立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卑下而屈从的地位。 此外中国是非常注重宗法的,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婚姻的最大目的并不是为了人性的需要,而是为了宗亲的延续,这正是所谓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西方则不同,人们的宗教信仰很明确,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因此他们的婚礼也要按照信仰的宗教的教条来举办。如基督教是对西方人影响至深的宗教,他们的婚礼要有上帝的见证,牧师的主持和结婚的誓词。一夫一妻制本是基督教神圣的婚姻制度。“我愿意。”(YesI do.)这句话对美国人来说包含深远的意义。它是人们在婚礼现场面对亲朋好友发出的结婚誓言,就如同跟神签订契约一般。美国人还对结婚纪念日特别注重,每逢重要结婚纪念日都要举行结婚周年纪念会,并在每次结婚纪念日赠送不同的纪念礼物,从而演化成为各种礼物名称来命名每个婚龄阶段。例如:50年——金婚;60年——钻石婚;70年——白金婚;75年——金刚石婚。此外基督教的神强调男女平等,都是上帝的孩子,不应该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所以他们的生育观也与“重男轻女”的中国人有很大差异,男孩和女孩是爱情的结晶,都会受到父母的疼爱。   

 

(四)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生死观、荣辱观、恋爱观等。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纵览中国文化历史,众所周知,华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处在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因此,华夏文化必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在封建社会中,中国古代人民受阶级及门第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结婚的两位新人应该是名当户对的,因为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生命的交集,更多的是两个家庭的结合。男女双方在选择自己的恋爱对象时须把家庭利益放在首位,必要时,为了家庭声望而放弃真爱,且因为此思想造成了古代女子在婚姻中卑贱的地位。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富家女爱上穷小子和灰姑娘爱上王子的故事非常受欢迎,这正是人们希望打破传统的门第观念的一种表现。这种门第观念还促成了男权社会在婚姻中的巨大影响。在中国,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是男方的表现,在“说亲”、“相亲”、“看亲”“下聘礼”、“娶亲”一系列婚礼流程中,男方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现代社会,有房,有车更是许多女性择偶的标准之一。

而纵观西方文化历史,其开始形成如今的资本主义文化是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这场文化运动中,人们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的文化必然会带有其“人文主义”的特征,也成就了西方自由平等的家庭观念。美国人在婚姻问题上,讲求感情第一、交往自由、择偶自由、爱情自由。西方男女有权选择自己将要共度一生的伴侣,恋爱一般不需要媒人介绍,父母也很少干涉。讲求自由是许多美国人的爱情观。他们认为,男女双方不必做过多的了解,美丽的外表、强壮的体魄、性感的诱惑,足以构成感情的基础。美国人没有结婚一定要买房的概念,男方更没有结婚前一定要预备婚房的压力。男人娶老婆、女性嫁老公不在乎是否门当户对。有房无房、有车无车更不是一对恋人是否结婚成亲的决定因素。另外,美国人奉行个人主义,认为人是独立的个体,两人只要相爱,就可以组成家庭。他们追求婚礼的个性化,因此西方婚礼浪漫纯洁而不掺杂物质利益。在西方婚姻中,女子与男子地位平等,无卑贱低劣之分。

 

(五)消费观念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多重视社会伦理道德,看重婚姻的严肃性,所以大多数人都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婚礼办得隆重,富贵人家更会大肆宴请宾客以显示自己的财力和人缘。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新新人类开始追求品质化、个性化的婚礼,他们对于婚礼的要求已然从“场面豪华”到以“追求创意”为主,高档星级酒店是首选,要排场更要面子。人们普遍觉得婚礼一方面是跟亲朋好友分享幸福的时刻,另一方面更是讲排场、讲面子、拼攀比的时候。

在美国举办婚礼可以隆重,也可以简约,没有攀比,实事求是。婚礼仪式只邀请双方父母、亲戚和最亲密的朋友参。这是因为美国人大多信奉基督教,主要是清教徒,清教徒是创业精神的代言人,他们认为人应该禁欲和俭省节约,限制一切纵欲、享乐甚至消费行为。

而当下,在中国年轻人中流行这样一种时尚——“裸婚”。“裸婚”不是指两个人光着身子结婚,而是指:“无车无房无钻戒,不办婚礼不度蜜月”,花九块钱去民政局办理一张结婚证就可以了,这既是对现实无奈的妥协,也是爱情高于物质的直接宣言。“裸婚”潜藏着当代人心底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抗,毕竟,从目前状况来看,绝大多数人选择裸婚,不是因为喜欢这种结婚的形式,而是应对高物价、高房价的一种对策。

 

三、中西方婚俗文化的融合

婚姻是一个社会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婚礼习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表现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民族交流的频繁,婚礼习俗正在向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

纵观近100年来,在中国时兴过“中西合璧”——礼帽+马褂,中式嫁衣+西方元素;提倡过“简朴务实”;崇尚过“不爱红装爱武装”。中国婚俗文化受到西方几十年的影响,从西装成为男式婚礼的正装开始,到红色婚纱的出现,从浅色婚纱的普及到白色婚纱的主导。时至今日,白婚纱几乎俘虏了所有的中国新娘,大行其道的已是所谓的西式婚礼了。虽然严格说,当下最流行的西式婚礼并不是真正西式的——剥离了基督教文化的氛围,一袭白色婚纱原本所背负的文化含义已消失。但这恰恰说明了中国婚俗文化的本质并没有因为添加西方元素而受到影响,这也可以从热闹的场面、大红的双喜、新人准备的中西两套喜服可以看出。

中式婚礼的西方化,婚俗文化的丰富,体现了中西婚礼文化的碰撞。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中西方两种文化开始了更广泛的碰撞和交融,中西方的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中西方保持各自的文化特点,两种文化碰撞出更多彩的火花。 



标签: 婚礼习俗文化

浏览: 评论: 收藏:0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