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数字是语言中表示数量或顺序的词类。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数字文化,由于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语言崇拜和审美观念等文化差异的影响,原本平凡的数字被赋予了各种神秘的褒贬吉凶和象征意义,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数字禁忌文化。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西方数字,虽然有共同的发展规律,但同时由于受各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抑,语言崇拜,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也是很显然的,各民族赎予其数字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因此,研究中英数字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中英两个民族的文化心理,而且更能充分发挥它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有益作用。
二、中西文化中数字文化的异同
数字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数字崇拜和数字禁忌。远古时期,人们出于对自然现象的迷茫和恐惧,本来不具有任何神秘色彩的语言符号的数字被赋予了各种超人的威力。随着迷信的盛行、宗教的发展,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对某些数字逐渐产生了喜爱、崇拜之情,对另一些数字则怀有厌恶、恐惧之感,这样就使一些数字除了本身的意义外又带上了民族文化所赋予的社会文化含义。而对某些数字的崇信和禁忌也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现象。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观念,不同数字的感知取向也就不同。下面我们挑选了在中英里有代表的数字进行比较,从而揭示中英数字文化的异同。
1、 “一”
在中国文化中,一是始,也是全。这种观点,最早是由老子提出来的,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道是单独无偶的“一”,是万物的本源。而西方的第欧根尼·拉尔修引述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也说“万物的本原为一”。我们看到,在现代汉英两种语言中,“一”或“one”都有“第一”和“胜利者”的意义。中西方文化赋予“一”的联想意义如同出一辙。
2、 “二”
中国人向来有追求对称、平衡、和谐和稳定的心理。《周易·系辞上》传曰: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事物都是从一化为二、二化为四、四化为八的几何梯级发展。因此,双数在汉语中蕴含着吉祥的文化内涵。“二”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吉利的数字。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好事成双,渴望双喜临门。就连给孩子起名也少不了“双”和“对”,以讨个吉利的说法。如中国射击队中的孪生姐妹李双红和李对红,体操队中的李大双和李小双。在人际交往中送双份的礼。从老百姓门上的对联到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格上的对偶,无不体现出汉民族对偶数二的情有独钟。
可是,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是,英语国家的人则往往视单数(数字13除外)为吉利,双数不吉利(数字8和4除外)。如:送花不送双数。所以在英语文化中,“two”可不是一个吉利的数字。英语中的“two”来源于“dice”(骰子)一词,而“dice”又是“die“(骰子)的复数形式,“die”(骰子)与“die”(死)同音同形。所以毕达哥拉斯将“2”视为劣根和罪恶之源,每年的2月2日被定为冥王日。
3、 “三”
虽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数字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有所不同,但是也会有些相同之处。数字“3”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不管是在中国文化中,还是西方文化中,“3”都具有吉祥的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三”是具有吉祥意义的数字。《老子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即是世间的万事万物是由“三”衍化而来的。而 “三生万物”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得到了解释。《说文》释曰:“三,天地人之道也。”也由于“三生万物”的观念,确立了数字“三”的“终极”、“生发”、“吉祥”的意义。人们把宇宙宏观的划分为天、地、人,而天空即由日、月、星组成。而且“三”在中国宗教中也有自己的思想,如佛教有佛、法、僧 “三宝”;经、律、论“三藏”;水、火、风“三灾”;天堂、人 间、地域“三界”;前生、今世、来生“三生”。道教有玉清、 太清、上清“三清”。人们跪拜时要三叩首,烧香时也要烧三炷香。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 雅、颂”三部分;国画大师们喜欢的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在结婚时要“三媒六证”,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对“三”字“吉祥、正统与完美”这一意义的认可。
“三”作为一个单数,本身就为西方人所青睐,再加之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three”是完美数字,它代表着开始、过程和结束。而基督教也有“三位一体”的思想,即圣父、圣子和圣灵;耶稣在死后三天复活等。这就赋予了“三”神圣、完满和美好的色彩。在西方文化中,“三”也随处可见。在莎士比亚的喜剧里有 “all good thing go by threes”(一切好事以三为标准);人们经常会说 “number three is always fortunate”(第三号总是运气最好)。童话中经常会出现“三兄弟”“三只熊”等,就连文学作品也经常是“三部曲”,如《普罗米修斯》三部曲,《神曲》三部曲等。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中华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赋予了“三”极为丰富而且非常美好的文化内涵。
4、 “四”
数字文化不仅在社会文化含义上有差异,而且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意义也会产生变化。众所周至,数字“四”在中国被认为是不吉利,因为它与“死”谐音,故成为忌讳之列。有相当多的中国人忌讳用带“四”的汽车车牌号码、电话号码等,非说不可时,有人以“两双”、“两个二”来代替。但其实古时候“4”是个吉利的数字。譬如,人们希望所做的事情“四平八稳”;如果身处乱世,人们则希望“四海升平”;想要称赞别人志向远大,则用“志在四方”等等。然而,中文“四”的这些传统的文化内涵正在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与其发音相似的“死”的概念。
然而英美民族对“四”极为崇拜,认为“四”是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和fair谐音)。早期的基督教象征主义者则认为,“4”代表福音传教士,象征着统一、坚韧和稳定。圣经中:神圣、创造。代表世界的四种物质:土、空气、火、水;世界的四方;一天的四部分:早、中、晚、午夜;四季。
但是数字4在英语表达中多数意味着不好的涵义,通常与“不体面、猥亵”之意相关。譬如,the four(第四)是卫生间的隐晦说法;four-lettered words(四字词)指的是脏话;forty-four(44)则称为妓女;to four flush(拿到四张同花的牌)则暗示人伪装等等。除了这些固定的短语,英语国家的人结婚也会尽量避免在周四,因为他们认为周四结婚会带来厄运。
5、 “五”
在中国人心里,“五”是和谐、优美的象征。“五”主要是以“五行”为范式的种种统括概念,其他先哲的言语也进一步丰富了它的内涵。如《论语》上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周易·系辞传》写道:“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下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段话说明古人认为一切数字都可以由天地之数衍生出来。总之,“五行”说是中国人的思想规律,它的影响遍及各个思想领域(胡建华,2003∶86)。所以汉语中含有“五”的词语很多,如“五湖四海”、“三皇五帝”、“五谷丰登”、“五光十色”、“五体投地”、“五脏六腑”等。
在英语里,five就不那么美好了。如:five-fingers表示“三只手”,即“小偷,扒手”;five o’clock shadow表示“五点钟阴影”,即早上刮掉,到傍晚又长出来的胡子;the fifth column表示“第五纵队(通敌的内奸)”;the fifth wheel的本义是汽车上的备用轮胎,而其比喻义则是“多余的人或物”。而星期五则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有一种解释是,星期五是耶稣受难日。还有一种说法是,据《圣经》记载,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是星期五。所以,《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黑奴“Friday”有了悲剧式的结局;有了“Black Friday”(耶稣受难日,发生灾难事件的星期五,因司祭牧师穿着黑色祭服而得名)的说法。
6、 “六”
中国人认为“六”是最吉利的数字。中国古时就有崇尚“六”的传统观念。如先秦时期六部儒家经典称为“六经”或“六艺”,诸子百家中最著名的阴、阳、儒、明、法、道的总称为“六家”,周代兵书现存六卷称为“六韬”,政区分为“六乡”,周礼有“六典”,官制设有“六部”,朝廷军队统称“六军”或“六师”,皇后寝宫称为“六宫”;把亲属关系归纳为“六亲”,妇女怀孕称为“身怀六甲”,天地四方称为“六合”或“六幽”;中医将人的心、肺、肝、肾、脾、胆称为“六府”,佛教认为凡人有“六情”。民间也有“六六大顺”、“六畜兴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俗语。“六”在中国人看来是个最吉利不过的数字:农历初六、十六、二十六被视为举行婚礼的黄道吉日。在使用电话号码或车牌号时,人们尤其钟爱尾数为“66”、“666”、“666”这几组数字,因为它们象征着顺顺利利,万事如意。
然而,“six”在英语中却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数字。圣经中代表罪恶,兽性。人是在第六天被创造出来的,还有许多缺点,所以我们要和上帝呆在一起,才能洗尽身上的罪恶。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习语即可了解:666是魔鬼撒旦的代码;at sixes and sevens(七上八下,乱七八糟;迷糊的);hit/knock sb. for six(给某人以毁灭性的打击);six to one(相差悬殊);six of the best(以藤鞭击六下———学校的一种惩罚手段);six penny(不值钱);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半斤八两,差不多)。
7、 “七”
“七”在中国文化中是个具有两面性的数字。首先“七”常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如《黄帝内经》中说女子发育七年为一个周期,七七四十九年就会经血衰竭;孔子作了一个噩梦,七天之后便一命归西;中国民间丧葬祭祀活动七天为一个忌日,七七四十九天为止。阴历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会面的日子,每逢这一天总要下雨,以助悲怜凄切之情。因而数字“七”多有阴冷、衰败、悲切的意象,所以词语“七零八落、七上八下、乱七八糟、七窍生烟、不管三七二十一”等都有消极意义。此外,给别人送礼时忌讳七件或七样,请客吃饭时饭桌上的菜不能是七盘。
不过“七”在中国也有神圣的意蕴,如:玉皇大帝有七个仙女,太上老君炼丹需要七七四十九天;佛塔都有七层,所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人头上有七个孔窍,人人都有七情六欲;中国传统“五男二女”为理想数字。《三国演义》描写诸葛亮率兵七出祁山,七擒孟获,最后使他心悦诚服俯首称臣。因此“七”也有“长久”、“庄严”、“神圣”的涵义。
“7”在西方是最具矛盾色彩的数字,时而受人欢迎时而让人厌恶。
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认为,上帝用七天创造了世间万物(seven days in Creation),用了七天造了亚当,又取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耶稣劝告人们原谅别人要七乘七十次之多,圣母玛利亚有七件快乐的事,七件悲伤的事;主祷文有七部分;圣灵有七件礼物。人们常用数字“七”来规范人的道德行为或归纳历史人文景物、社会团体、宗教仪式等(如“七大美德”、“七宗罪” 、“七重天”、“七大圣礼”、“七大守护神”、“七大精神善事”、“人体七感”、“世界七大奇观”、“七大善”、“七大悲”)。“seven”跟“heaven”的发音很相似,英语中也有这样的说法“be in seventh heaven”表示非常幸福,非常快乐。
美国波音公司用737,747,757,767,777来命名飞机的型号;有一种饮料叫Seven Up”(七喜);西方有一种香烟“mild seven”,;7-Eleven(连锁店)(美国)
8、 “八”
“八”字在中国文化中其实有正反两种含义。
其一,根据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八”有分别之义。河北一带的老人到了逢“八”的岁数时,就不愿说出自己真实的岁数;江西宜春的老人忌“八”,尤其忌讳别人送有“八”数的礼物;河南、湖南、福建等地也有“七不出,八不归”的说法。
其二,“八”与“发”谐音,“八”意味着“发”,意味着发财致富。现在对“八”的痴迷已风靡全国,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对“八”情有独衷,电话号码喜欢有8,汽车牌照最好有8,有的商店和饭馆取名“518”(“我要发”的谐音),公司企业等单位开业把含有“8”的日期选作黄道吉日,开业典礼时间定为8点18分(“发一发”的谐音),某些报纸每逢含“8”的日期都要扩大一两倍的篇幅,外登开业贺喜的套红广告,商家为迎合顾客的心理,在商品的价格上也做了“8”的文章。可见数字“8”已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表示数量或序码的数字,同时还反映着人们的一种共同的愿望。
中国人还认为“8”两倍于“4”,所以“8”意味着更周到、圆满、祥和、尊贵。比如中国人把坐8个人的桌子叫“八仙桌”,招待客人要上8道菜,形容人有才干是“才高八斗”,功名显赫的人要坐“八抬大轿”以显“八面威风”,会办事的人总是“八面玲珑”,而关系密切的朋友称为“八拜之交”。
西方的8预兆吉祥有种种解说。早在古希腊,人们就认为8意味着丰硕、成就和长寿;《圣经》中讲上帝惩罚人类的大洪水,只有8个人靠挪亚方舟逃生,8意味着幸运;“福音书”上说耶稣的兄弟雅各生了8个孩子,8意味着多子多孙;两个戒指上下靠在一块构成8,意味着婚姻美满;横着的∞是数字中的无穷大符号,意味着丰硕、成就、长寿、幸运、美满都变成了无穷大。
9、 “九”
“九”做为数字不同于一般的数字,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一个神圣的数字“。九” 与“久”谐音,喻示着天长地久。在古代九是数的极限,起初是龙形图腾化之文字,意味着“神圣、尊贵”,天有九重,地有九州,皇帝穿的衣服称为“九龙袍”。九”常用来称谓帝王将相,如“九五之尊”。故宫的房间有9999间,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间,门上的铜钉有九行,每行有九颗,中国版图称“九州”,北京天坛顶层铺墁九道扇形石板,每道石板皆为“九”的倍数。同时,因“九”谐音“久”,许多老百姓喜欢选择两个“9”的日子作为喜日。如1999年9月9日,在新加坡有165对新人结为伉俪。在世界各地华人区有数千对新郎新娘举行婚礼,希望永结同心、天长地久。另外“9”谐音“久”,寓国运富强,生命、情谊、幸福天长地久。1987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精心选在中国农历九九重阳节,喻指中英两国友谊天长地久,世代相传。
在西方文化中,“nine”也是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数字之一。主神宙斯(Zeus)发起洪水淹没人类,人类在方舟中漂流了九天才得以逃生;掌管文艺和科学的女神一共有九位。在英语中有一种说法“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命)来形容身体强壮,抵抗力强,精力充沛,经得起磨难的人。数字“9”及其倍数在西方也被广泛运用于文娱和体育活动中。如保龄球中的瓶状木柱数为“9”,跳子棋的棋板上各方均为9个孔,古时英国还有一种9个男人一起跳的舞蹈等。由此看来,数字“9”也倍受西方人的青睐。
10、 “十”
在中国人眼里,象征着完美、吉祥,表示达到顶点,有十全十美的含义,代表圆满。历史上名人有“十圣”,花有十大名花。现在我们每年要评各行各业的“十佳”人物,歌曲也讲究“top ten”,人们祝寿也要逢“十”,六十大寿、八十大寿。读书要“十载寒窗”,教育讲的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切都希望十全十美。
但是在英语文化中, 象征着苦尽甘来,只要经受住十次考验,胜利就会到来,故有ten strike (伟大的胜利)之说。
11、 “十三”
中国把“十三”看成一个吉祥的数字。北方戏曲的押韵都定为“十三辙”;中国佛教宗派为十三宗;中国古建筑塔多为十三层;儒家的经典《十三经》;明朝皇帝的陵墓有十三座,统称“十三陵”;北京同仁堂药店有十三种最有名的中成药,号称“十三太保”;行政十三级及其以上者为 “高干” 等等。
但在上海等一些地方,13是难听的数字。上海人常说:“某某是十三点”(痴),意思就是“这个人不明事理,办事没准。在香港,由于中西文化习俗兼容,13也是不吉利的数字,因此不少楼房编号缺13层,也没有13号房。
在不少西方人眼中,13是个不吉利的数字。这一忌讳源于两种传说:其一,传说耶稣受害前和弟子们共进了一次晚餐。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耶酥的弟子犹大。就是这个犹大为了30 块银元,把耶稣出卖给犹太教当局,致使耶稣受尽折磨。参加最后晚餐的是13个人,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13”给耶酥带来苦难和不幸。从此,“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其二,西方人忌讳“13”源于古代希腊。希腊神话说,在哈弗拉宴会上,出席了12位天神。宴会当中,一位不速之客—烦恼与吵闹之神洛基忽然闯来了。这第13位来客的闯入,招致天神宠爱的柏尔特送了性命。这类的传说很多,特别是关于《最后的晚餐》的传说,在西方已经深人人心,达·芬奇还画了名画《最后的晚餐》,流传甚广。因此“13”成了西方世界最为忌讳的数字。此外,西方人把“13”看成是头号大忌,也有其文化渊源。中古时代的西方,绞人的绞环有13个绳圈,绞台有13个台阶,郐子手薪金是13个钱币。因此,西方人千方百计避免和“13”接触。在荷兰,人们很难找到13号楼和13号的门牌。他们用“12A”取代了13号。在英国的剧场,你找不到 13排和13座。法国人聪明,剧场的12排和14排之间通常是人行通道。此外,人们还忌讳13日出游,更忌讳13人同席就餐,13道菜更是不能接受了。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数字除了其本身的计算意义外,还有丰富神秘的文化蕴涵。英汉数字文化意义因产生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而存在差异,通过比较分析,阐释数字的文化内涵和发生机制,了解中西方数字文化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在对外交流中相互尊重,减少误会与磨擦,达到交际或沟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赵世开.汉英对比语法论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 王秉钦.语言与翻译新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4]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6] 宋柏年,施宝义.中国文化读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 平章起.礼貌、礼节、礼仪[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