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定义
医学(Medicine),是处理人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狭义的医学只是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有效功能的极限恢复,广义的医学还包括中国养生学和由此衍生的西方营养学。现在世界上医学主要有西方微观西医学和东方宏观中医学两大系统体系。
基本分类
医学可分为现代医学(即通常说的西医学)和中国传统医学(包括中医学、藏医学、蒙医学等多种医学体系)。不同地区和民族都有相应的一些医学体系,宗旨和目的不相同。印度传统医学系统也被认为很发达。研究领域大方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等。
历史起源
中、西医学的起源大致相同。主要包括:
①救护、求食的本能行为。如动物受伤会舐其伤口、遇热会避入水中,人与动物一样有着本能救护。人类的求食本能在寻找食物时,逐渐发现了葱、姜、蒜、粳米、薏米等虽为食物或调味品,却具有治病作用。
②生活经验创造了医学。先古人类通过劳动制造出利器,从而产生了砭石、骨针等医疗器具,逐渐掌握了运用工具治疗疾病的经验。与此同时,人们发现活动肢体可以舒筋活络、强身健体,“导引术”、“五禽戏”的形成也是古代人们积累生活经验后产生的保健养生观。
③医、巫的合与分。由于原始人受制于智力尚未开化,对自然界的变化以及宇宙间的一切反常现象心存恐惧,难以做科学、合理的解释,因而误以为有超自然的力量主宰其中。故巫、医合流曾是中、西医学共有的一段历史。在中医学的历史进程中,“祝由”术沿袭数千年,属于元明临床“十三”科之一,但以医学为目的的解剖可追溯到公元11年(西汉王莽新朝三年),是中国古老的实证医学萌芽。由于儒、释、道三教合流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格局,“重道轻器”衍生出的务虚倾向,重体悟而疏实证,必然缺少逻辑推理,致使中国的实证医学成就在日后难以与西方医学同日而语。古埃及医师运用念咒、画符和草药治病,前二者就是巫医。西医在古希腊时期就开始医巫分家,亚里士多德曾详细描述了动物的内脏和器官,古希腊医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将唯物主义哲学运用于医学之中,在《论圣病》中说:“被人们称为‘神圣的’疾病(指癫痫和一些精神患者),在我看来一点也不比其它病症更神、更圣,与其它任何疾病一样起源于自然的原因。只因这些病症状奇异,而人们对它们又一无所知、充满疑惑,故而将其原因和性质归之于神灵。”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唯物主义医学体系,加快了医学科学化的进程。
④轴心时代中、西医学的峰巅之作。雅斯贝而斯曾说:“如果历史有一个轴心,那么我们就必须将这轴心作为一系列对全部人类都有意义的事件,……发生于公元前800至200年间的这种精神历程似乎构成了这样一个轴心。……非凡的事件都集中发生在这个时期。……并且是独立地发生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一阶段是东、西方哲学、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诸子蜂起,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学派林立,形成了空前绝后的学术繁荣局面,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处在古典希腊文明的开创时期,出现了德谟克利特、费底亚斯、阿基米德、苏格拉底等哲人和智者。在东、西方科学和文化昌明的大背景下,《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代表着中、西两座医学的峰巅之作便自然而然的诞生了。《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已从简单的临床经验积累升华到系统的理论总结。关于《希波克拉底全集》,意大利著名医史学家卡斯蒂格略尼认为:“是自然科学几乎没有萌芽的时代,在医术上具有先进性的最宝贵的代表文献。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医学虽然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知识上有缺陷,虽然只是很少而粗略地研究过动物,但是它主要是建立在临床实验和哲学推理的基础上,终能使医学提高到难以超过的高度。这是历史上最有意义的现象之一,并可能是最重要的,因为它说明通过经验、实际观察和正确的推理,可以得到极有价值的宝贵材料,……他的确解决了医学历史上具有决定性倾向的开端。”比较《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二者的理论建构有诸多相似之处:废巫存医、整体观念、调节平衡、哲学思辩、临床实践。其中《黄帝内经》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从外测内,可以不依赖解剖形态学而照样诊治疾病。其理论体系是自洽的,难以突破;《希波克拉底全集》虽然没有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基础知识,但却强调具体的解剖结构,为医学的实证开了先河。这些差异为中、西医学的日后分向而行埋下了伏笔。
形成发展
公元2世纪东、西方的两位医学巨匠张仲景和盖伦,传承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创建了迥异的医学范式,发展和完善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使中、西医学各自走向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张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基本理论和丰富的医药知识,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其贡献在于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西方,盖伦的一生生活在罗马帝国时安东尼父子的执政期。彼时,罗马帝国的繁荣为盖伦的医学成就以及西方医学的昌盛提供了可靠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保证。盖伦继承希波克拉底的学术思想,著述200余部著作,现存的83部著作中,内容涉及解剖、生理、病理、卫生、药物。他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视实验、疾病局部定位思想、重视形式逻辑、强调演绎法等特点,对后世西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中、西医学在张仲景和盖伦完全相悖的医学范式引导下,开始步入了分道扬镳的历史进程。在中华文化强调“中和”的大背景下,学术界便有了“海纳百川”的宽松气氛,学术流派精彩分呈,如瘟病的寒温之争、经方时方之别等。中医学按张仲景的思维范式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医疗实践的发展,最初的中医学理论已无法诠释新的科学事实,因此,医学理论必须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需要。而西方医学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逐渐进入了中世纪的千年黑暗,科学变成了神学的奴婢,牧师取代医师。从13世纪开始始渐复明,直到15世纪,冲破封建宗教藩篱,才得以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西方科学方法论对医学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以实验为主的实证方法(观察实验和比较分析)及跟医学研究中“经院哲学”的彻底决裂、依靠各门自然科学所提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培养了医学家们的科学意识,赋予了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使其摆脱了思辩推理的玄想而成就了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实验科学。至此,中医学在实证医学领域已无法与西医同日而语。但中医学相对于西医学的优势是从宏观入手,注重整体,强调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重视辨证,主张“三因治宜”的个体化诊疗方略等。
近代医学
西方近代医学是指文艺复兴以后逐渐兴起的医学,一般包括16世纪、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医学。
16世纪
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首先在意大利形成了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特点是敢于向教会思想挑战,反对宗教迷信的束缚,展开了一场席卷欧洲各国的思想文化运动,历史上称为“文艺复兴”。
①医学革命。文艺复兴运动中,怀疑教条、反对权威之风兴起。于是,医界也产生了一场以帕拉切尔苏斯(Paracelsus)为代表的医学革命。帕拉切尔苏斯在巴塞尔大学任教时主张用流行的德语写书和讲演,使医学易为大众所接受,这是一件伟大的改革。他重视实践,反对烦琐的经院哲学,反对中世纪顽固的传统和权威观念,他勇敢地向墨守成规和盲目崇拜进行斗争,公开焚毁了加伦和阿维森纳的著作。
②人体解剖学的建立。古代的人认为身体是灵魂寄居之处,在封建社会,各民族无例外地禁止解剖尸体。因此,人体解剖学得不到发展,这个时代的医书解剖图几乎全是根据动物内脏绘成的。反之,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把人作为注意的中心,在医学领域内人们首先重视的就是研究人体的构造。人体的系统解剖对医学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文艺复兴时期医学的进步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首先革新解剖学的是意大利的达·芬奇(Da Vinci),他认为作为现实主义的画家,有明了解剖的必要,尤其需要了解骨骼与肌肉,于是从事人体解剖。他曾亲自解剖过数十具尸体。他所绘制的700多幅解剖图,传至今日还有150余幅,画得大都准确、优美。
根据直接的观察来写作人体解剖学教科书这一工作由比利时医生维萨里(Vesalius)完成。维萨里在教学氛围较开明的帕多瓦大学担任外科和解剖学讲师后,开始亲自解剖操作并同步讲授解剖知识。1543年,他将工作中积累起来的材料整理成书,公开发表。这本书就是划时代的著作《人体构造论》。此书指出加伦的错误达 200多处,是第一部完整的人体解剖学教科书。
总之,16世纪欧洲医学摆脱了古代权威的束缚,开始独立发展,其主要成就是人体解剖学的建立。这既表明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新的水平上复活,又标志着医学新征途的开始。
17世纪
17世纪,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学的进步,医学上也相应地出现了三个学派:物理学派、化学派和活力派。
①生理学的进步。17世纪,量度观念已很普及。最先在医界使用量度手段的是圣托里奥(Sanctorius)。他制作了体温计和脉搏计,还制造了一个像小屋似的大秤,在亲身体验过程中发现了体重变化规律,这可以说是最早的新陈代谢研究。实验、量度的应用使生命科学开始步入科学轨道,其标志是血液循环的发现。
英国科学家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最先在科学研究中应用活体解剖的实验方法直接观察动物机体的活动,这样就发现了血液循环。哈维于1628年发表了著作《心血运动论》,标志着血液循环理论的建立,同时也标志着近代生理学的诞生。
②显微镜的应用。随着实验的兴起,出现了许多科学仪器,显微镜就是17世纪初出现的。显微镜把人们带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在这以后,科学家利用显微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
③临床医学的发展。由于当时医生多研究解剖学和生理学,似乎忘记了医生的责任,所以17世纪的英国临床医学家西登哈姆(Sydenham T)呼吁人们回归临床,重视诊治过程中观察的作用。同时,他非常拥护希波克拉底关于“自然治愈力”的思想。被誉为近代临床医学之父。
18世纪
18世纪是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启蒙运动促进了病理解剖、电生理、消化生理等学科相继建立,这个时期机械唯物主义深深影响着医学理论的发展。
①病理解剖学的建立。到18世纪,医学家已经解剖了无数尸体,对人体的正常构造已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这基础上,他们就有可能认识到若干异常的构造。意大利病理解剖学家莫干尼(Morgagni)于1761年发表《论疾病的位置和原因》一书,描述了疾病影响下器官的变化,并且据此对疾病原因作了科学的推测。他把疾病看作是局部损伤,而且认为每一种疾病都有它在某个器官内的相应病变部位。他为病理解剖学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器官病理学的创始人。在他以后医师才开始用“病灶”解释症状。这种思想对以后的整个医学领域影响甚大。
②近代生理学的发展。血液循环的发现奠定了生理学的基础,而促使生理学向更深层次发展的是瑞士的阿尔布雷希特·冯·哈勒(Albreche von Haller)。他贡献最大的地方是神经生理方面的研究,他也因此被认为是近代神经生理学的先驱。八卷本《生理学纲要》代表了哈勒的生理学成就。
③叩诊及产钳的发明。18世纪后半期,奥地利医生奥恩布鲁格(Auenbrugger)发明了叩诊法。他的父亲是酒店老板,常用手指敲击大酒桶根据声音猜测桶里的酒量。后来,奥恩布鲁格把这个方法用在人的胸腔以寻找“病灶”,并于1761年发表了论文《由叩诊胸部而发现的不明疾病的新考察》。
在医学水平落后的年代,产钳的发明提高了分娩者和婴儿的安全性,其发明者是英国的尚伯朗斯助产士家族,他们成功发明了一个弯头的蜗形钳子。18世纪,产钳被广泛使用,被认为是产科的一大进步。
④临床教学的开始。在17世纪以前,欧洲并无有组织的临床教育,学生到医校学习,只要读书,经过考试及格就可领到毕业证书。17世纪中叶荷兰的莱顿大学开始实行临床教学并取消宗教派别的限制,吸收了不少外国学生。到18世纪,临床医学教学兴盛起来,莱顿大学在医院中设立了教学病床,布尔哈夫(Boerhaye H)成了当时世界有名的临床医学家,被称为“床边教学之父”。布尔哈夫充分利用病床教学,他在进行病理解剖之前,尽量给学生提供临床的症候以及这些与病理变化有关的资料,这是以后临床病理讨论会的先驱。
⑤预防医学的成就。英国乡村医生贞纳(Edward Jenner)发明了牛痘接种法,这是18世纪预防医学的一件大事。16世纪,中国已用人痘接种来预防天花。18世纪初,这种方法经土耳其传到英国,贞纳在实践中发现牛痘接种比人痘接种更安全。他的这个改进增加了接种的安全性,为人类最终消灭天花做出了贡献。18世纪末,工业革命兴起。农民大量涌入城市。资本家只管赚钱,不关心工人生活,工人住在肮脏、潮湿的贫民窟,劳累一天而不得温饱,因而疾病很多。这类问题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加上启蒙运动中传播的博爱思想对一些人产生影响,于是公共卫生和社会医学方面的问题逐渐被提出来。
19世纪
19世纪,资本主义进入成熟发展阶段,西欧和北美因工业革命促成了技术与经济上的进步,从而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世界迎来了真正的科学时代。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被合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医学在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影响下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步入了分科与系统发展的时代。
①细胞学和细胞病理学。19世纪初细胞学说提出,到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微尔啸(R·Virchow)倡导细胞病理学,将疾病研究深入到细胞层次。他学说的基本原理包括:细胞来自细胞;机体是细胞的总和;疾病可用细胞病理来说明。
②微生物学的发展和细菌学的建立。19世纪中叶,由于发酵工业的需要,由于物理学、化学的进步和显微镜的改进,细菌学诞生了。法国人巴斯德(Pasteur)开始研究发酵的作用,后研究微生物,证明发酵及传染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巴斯德还研究了鸡的霍乱、牛羊炭疽病及狂犬病等,并用减弱微生物毒力的方法首先进行疫苗的研究,从而创立了经典免疫学。时至今日,由他发明并提倡的巴氏消毒法、医疗器械消毒措施还广为应用。德国人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发现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及炭疽杆菌等,并改进了培养细菌的方法和细菌染色方法,还提出科赫三定律。他们的工作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19世纪后30年是细菌学时代,大多数主要致病菌在此时期内先后发现。
③药理学。19世纪初期,一些植物药的有效成分先后被提取出来。例如,1806年由阿片提出吗啡;1819年由金鸡纳皮提出奎宁等。至19世纪中叶,尿素、氯仿等已合成。1859年水杨酸盐类解热镇痛药合成成功,到19世纪末精制成阿斯匹林。其后各种药物的合成精制不断得到发展。以后,人们开始研究药物的性能和作用。以临床医学和生理学为基础,以动物实验为手段,产生了实验药理学。鲁道夫(R·Buchheim)在德国建立了第一个药理实验室,出版了第一本药理教科书,标志着独立药理学科的建立。
④实验生理学。到19世纪,人们应用物理、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机体,从而逐渐兴起实验生理学。法国人马让迪(Magendie Francois)、德国人弥勒(Johannes Peter Müller)和法国人贝尔纳(Bernard)先后用动物实验对神经和消化等系统进行了大量生理研究。他们的工作奠定了现代生理学研究的科学基础。
⑤诊断学的进步。临床诊断学的两大进步是叩诊法的推广和听诊器的发明。18世纪中叶,奥恩布鲁格的叩诊法发明后,在医学上并未得到应用。直到19世纪初,法国医生高尔维沙(Corvlsart J N)经20年研究后对叩诊加以推广,才促进了叩诊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发明听诊的是法国人雷奈克(Laennec R),他从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中得到对于心肺可以听诊的启示。起先他用耳直接听诊,后来制成听诊器,先用纸制,后用木制。他检查了许多病人,研究了用听诊器发现的各种最微小的现象。进行了许多尸体解剖,把解剖结果与临床现象相对照,从而改进了听诊法。1819年,他发表论文《间接听诊法》,并根据这种新的检查方法诊断肺和心脏的疾病。许多临床诊断辅助手段如血压测量、体温测量、体腔镜检查都是在19世纪开始应用的。利用新的照明装置和光学器具,一系列光学器械相继发明和使用。较早的有德国人赫尔姆霍茨(Helmholtz)的检眼镜,继之喉镜、膀胱镜、食管镜、胃镜、支气管镜等先后发明,这丰富了临床内科诊断手段,并使其后体腔内进行治疗成为可能。19世纪诊断学的另一个重要进步是X线的发现。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Rontgen)在研究真空管中的高压放电效应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X线,并因此获得了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于化学的发展,临床医学利用化学分析检验方法以检查血液的内容物,大大改进了诊断法。显微镜学的不断进步促使形态诊断学在临床逐步取得重要地位,它研究机体体液和固体部分的组织结构和有形成分,并研究正常和异常排泄物的结构成分。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成就,医生的诊断方法更为丰富。
⑥外科学的进步。19世纪之前,外科非常落后。疼痛、感染、出血等主要基本问题未得解决,这限制了手术的数量和范围。19世纪中叶,解剖学的发展和麻醉法、防腐法和无菌法、同血型配对输血的应用,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外科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⑦南丁格尔与护理学的建立。19世纪以前,护理工作都是由既无专业知识又无护理经验的人员承担。英国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凭着对护理工作的热爱,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者。1860年,南丁格尔通过募捐设立了南丁格尔基金,并成立护士学校。其1858出版的《护理工作记录》是现代护理学的经典著作。她被誉为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和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后人把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以纪念她对护理科学的突出贡献。
⑧预防医学的兴起。18世纪,欧洲国家产业革命的兴起使城市人口过分集中、环境卫生条件恶化,职业工人的健康与疾病状况开始受到人们关注。1848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立法《公共卫生法》。1856年,英国大学将预防医学独立出来,开设了公共卫生课。德国公共卫生学家彼滕科费尔(Pettenkofer M)为卫生学的建立做出了很多贡献。他撰写并发表的《卫生学指南》为实验卫生学奠定了基础。19世纪下半叶,劳动卫生学、食品卫生学、食品营养学相继建立,预防医学逐渐兴起。
中医史
中医学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出现的。人类为维持生存而进行的医疗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对医学的理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检验、更新和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
中国的中医学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并尝试草药。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写下了人类第一部医学著作——《祝由科》,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不断增补删改,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而其中的《黄帝内经》则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防病养生保健康的预防医学观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春秋战国至三国时期。这一时期对医药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提升,使得《内经》、《难经》、《神农百草经》、《伤寒杂病论》等著作相继问世。这“四大经典”著作标志着中医学理、法、方、药学术体系的建立。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由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辩证和治则方药五个部分组成,以中药、针灸、拔火罐为主要治疗手段。
古代中医
早在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医院和医疗制度,周代的医疗机构设有医师、上士、下士、府(管药库)、史(管记录)、徒若干人。下面又分食医(管饮食卫库)、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四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分科。医师总管医药行政,并在年终对医生进行考核。当时的患者已经分科治疗,而且建立病历,规定在死者病历上要写明死因,然后送交医师存档,以便总结医疗经验、提高医疗技术。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病历制度。
在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时期名医辈出,秦国有名医医缓,齐国有长桑和他的徒弟扁鹊。扁鹊发明了中医独特的辨证论治,并总结为“四诊”方法,即“望、闻、问、切”。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不治。后世尊称他为神医。春秋战国时流行的主要医学著作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已失传)、《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旁篇》这七本,合成“七经”。
在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专门法医——"令史"。秦律规定,死因不明的案件原则上都要进行尸体检验,司法官如果违法不进行检验将受到处罚。秦代的《封诊式》对法医鉴定的方法、程序等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令史检验完成之后,必须提交书面报告,称为“爰书”,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鉴定和现场勘察报告。秦代还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传染病医院——“疠迁所”,并制定了最早的治疗传染病的隔离制度。这说明中国古代对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措施很早就已经是得力有效的。
到了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已经非常完备,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完善了中医的辨证理论,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临床医学大师,被尊称为医圣。他著有《伤寒论》、《疗妇人方》、《黄素方》、《口齿论》、《平病方》等医书,最终流传下来的医书被后人编纂为《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张仲景采用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将其归结为“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经由这两种方法辨证论治后,再采用“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疾病。“八纲辨证”是书中贯彻辨证论治的具体原则,所谓“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运用“四诊”(望、闻、问、切)分析和检查疾病的部位、性质而归纳出来,“六经论治”是整个脏腑经络学说在临床医学上的具体运用。东汉末年,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华佗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麻醉术进行手术的人,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物,还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健身体操之一“五禽戏”。可惜华佗所著的医书《青囊书》最后被付之一炬。在汉代还出现了专门性的妇科医院,西汉时的“乳舍”是世界上最早的妇产医院。
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问世了世界上最早的两本儿科专著,即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和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由于重视总结临床经验,并继承整理发挥经典医著的理论,出现了众多名医名著。如晋代王叔和的《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魏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并以原本形式传世的第一部针灸专著,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最早的论述以内科为主各科病病因和证候的专著。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医令秦承祖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医学院。到了公元6世纪,隋朝完善了这一医学教育机构,并命名为“太医署”,署内分医、药两部,太医令是最高官职,在校师生最多时达580人之多。
在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和经验,收集药方多达5000多个,出版了《大医精诚》、《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三本医学著作,后世尊称他为药王。《千金方》中有若干篇针灸内容,并最早提出阿是穴。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突厥、高句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到了唐末宋初,儿科专著《颅囟经》问世流行,而世界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北宋的钱乙则受此书启发,撰写了著名的儿科巨著《小儿药证直诀》,后人把他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即太医局,医学分科已经非常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穴位,出版《图经》。北宋的宋慈出版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提出三因学说。
在明朝(1368年-1644年),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成书,这本书不仅是药物学专著,还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方面的知识。《本草纲目》刊行后很快传入日本、朝鲜及越南等亚洲地区,在公元17、18世纪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欧洲语言。另一方面,李时珍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大脑负责精神感觉、又发现胆结石病、利用冰敷替高热病人降温以及发明消毒技术的医学家。明代也是针灸发展的高潮,重视针刺手法是其特点之一。在明代,中医发展已经达到了顶峰,出现了诸多的医学流派。同时在朝鲜研究中医的所谓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在清代(1644年-1912年),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是中国综合性中医医书中最完善又最简要的一种,王清任著的《医林改错》注重实证研究,纠正了古医籍中关于解剖知识的某些错误,肯定了“脑主思维”,发展了瘀血理论,是我国中医解剖学上具有重大革新意义的著作。清代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中医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如叶天士著的《温热论》。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
现代医学
近代医学经历了16~17世纪的奠基,18世纪的系统分类,19世纪的大发展,到20世纪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发展为现代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着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科学体系基本形成。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20世纪医学的特点是一方面向微观发展,即分子医学;一方面又向宏观发展,即系统医学。在向宏观发展方面,又可分为两种:一是人们认识到人本身是一个整体;二是把人作为一个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互作用的整体来研究。学科细分与交融化、发展国际化、技术现代化是现代医学的主要特点,基因工程和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引领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现代中医
1996年,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体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的混合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即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提出中医继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后的第三个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
未来医学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从诞生至今,主要作用还是治已病。二十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所以,未来医学应该是科学治未病(科学预防)。就是身心智疾病全身预测并告知已病、未病是哪些食物多少引起的,通过补缺食、限过食即个性化科学食疗达到异病同治目的。适用人群:未病先防、有病早知、重病康复。危急重症需要中药、西药、手术和放化疗等,而未来医学即科学治未病则是采用绿色疗法膳食平衡防治身心智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睡眠、戒烟限酒。
东西医差异与医学交融
中、西医学运用不同的思维模式诊治疾病,其基本理论各成体系并有根本差异。中西医学的差异不仅仅是有否实证的科学理念,最主要的是两种文化体系的差别。从理论上讲,中西医学是两种不可能统一的医学体系。因此,中、西医学应并存共荣而不必强求统一。
尽管目前中、西医学还不可能融合成为一种统一的医学模式,但可以独立发展、并存共荣、整合互补。若中医的诊察疾病能参考现代医学的微观分析,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实现宏观与微观的统一,使中医诊断客观化,即把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引入中医理、法、方、药的研究,使二者有机结合,互相借鉴补充,避免各自的片面性、局限性,这将有利于中西医学的优势互补,“和而不同”,多元发展。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非典、禽流感和艾滋病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也证实了二者的有机结合具有肯定的临床疗效。
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WHO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1992年召开的全国首届中西医学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展开了中西医学汇通、中西医学结合等讨论,在大会上曾邦哲提出了经络是“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功能整合与五脏六腑相生相克是器官系统代谢稳态的系统医学模型,提出中、西医学汇通走向系统医药学的医学发展史。21世纪伊始系统生物学与系统医学在全球迅速兴起,带来了又一次中西医学汇通与未来医学发展的探讨。
综合医学
不管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从二者现有的思维方式的发展趋势来看,均是走向现代系统论思维,中医药学理论与现代科学体系之间具有系统同型性,属于本质相同而描述表达方式不同的两种科学形式。可望在现代系统论思维上实现交融或统一。
《宇宙伦理学》(张云飞著)中提出了一种“综合医学”,以下是原文摘录:“医学的发展,是提高医疗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之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是朝综合的方向发展。或许,一种在各个方面(预防、诊断、治疗、善后等)都融合各种医术(包括自然疗法、心理疗法、物理疗法、药物疗法等)之长综合医学,即将产生。这种医学已经有了许多基础(例如中西医结合医学),而且实际上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为许多人所运用,只是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罢了。这种医学在产生之初可能很不完善,但必将得到发展,趋于健全。综合医学并不是要求医生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同样是要求大多数医生有专长,有专攻。它只是要求医生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内,全面学习和研究治疗该类疾病的各种方法(综合医学即在这样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在医疗实践中,则根据需要,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综合医学的基础是综合的理论,其理论必须采各种医学之长,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例如,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就属于某种综合的理论。
综合医学的第一个重要方面是诊断的综合。于是,就要有现代医疗设备,不断发展检测手段。同时,中医的望闻问切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诊断手法。最理想的状态是:医生不但懂得高科技检测手段,而且懂得望闻问切,并能够全面运用,整体把握,从中选择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只有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才运用多种方法加以检测。
再就是治疗的综合。综合医学要求医生具备全局观念,并力求治本。应该分清病情的轻重缓急,既要有应急的措施,又要注重多方的调理。对于各种病症,尤其是对于慢性病(急性病则应该首先采取应急措施,待病情稳定后再施以多方调理),医生应该有宏观的把握,通晓各种疗法。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方法的选择、主次的搭配,全凭实际需要而定。同时,更不能为了综合而综合,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因为,综合医学是为了提高医疗效率,为了以最小的成本收到最好的效果。下述先后顺序,只是一种一般的参考。
首先考虑的是心理疗法。如果病因在心理层面,往往通过相应的心理调节就达到效果了。此外,对于任何患者,医生都应该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尤其对于与精神直接有关的疾患(例如精神病、抑郁症等),更应该首先考虑心理疗法。
接着考虑的是自然疗法,包括饮食起居的调理、环境的调整等。尤其是对于失眠、胃病等与饮食起居有直接关系的疾病,一定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引导他们遵守养生之道。
体育疗法包括各种运动、医疗体操等。体育疗法一定要循序渐进,而且一般要有针对性。当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适量的和缓运动,可以随心所欲、不拘一格,这样可以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和抵抗力,因而对于治疗各种疾病都有辅助作用。一般来讲,对于患者尤其是慢性虚证患者而言,轻柔和缓的运动如太极拳、医疗保健体操等都是比较合理的选择。患者自己也可以学习这些方法,但有些方法则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尤其是对于一些主要是因为缺乏活动而导致的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等),适宜的运动无疑是优先的选择。
然后考虑的是物理疗法,包括水疗、刮痧、拿捏、按摩、针灸等等。这些手法各有所长,在经验证明它们行之有效的方面,应该加以推广。
药物疗法,如果上述方法都无效或不够,就要考虑药物疗法了。也就是说,如果能不用药物就尽量不用。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节约成本、减小副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当然,非药物疗法显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于是,同时加强药学研究、掌握药物规律、制作优良药品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恰恰是医学工作者的核心任务之所在。因为,非药物疗法是普通人也比较容易掌握的,医学界只是应该对之加以促进和推广而已。
而手术疗法则是不得已的选择,也就是说,要慎之又慎,能不用就尽量不用,因为一般情况下,手术的风险高、损伤大。但这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假如用一个简单的手术就能解决问题,而其它方法难以解决问题,就应该选择手术。假如非动手术不可,就应该动,即使是大手术也应该果断地去做。所以,发展手术研究、提高手术技巧也是医学和医生的职责。
医生应该调动患者的能动性,形成良好的医患互动,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例如,自然疗法和体育疗法,主要是靠患者自己去坚持的,医生只是提供必要的指导而已。物理疗法中的许多内容,也是普通人能实施的,医生应该无私地把有效的方法教给患者,或指导其亲友为之实施。这些疗法,都是医生应该优先看重并积极推广的。当然,这样的做法与医院的收入是相矛盾的,于是就要求医院和医生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同时也要有合理的医疗体制以全面照顾多方的利益。
参考资料:
徐名颂. 医学导论[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
360百科“医学”词条[EB/OL]. http://baike.so.com/doc/2796534-2951671.html.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