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7日,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上海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七位研究生,其中包括两位留学生相约9点钟在图书馆门口见面,一同去参观上海博物馆。小夏,小周早早就到图书馆门前等候小伙伴们,小许和小马也随后赶到,在9点02分的时候小肖赶到了,并因自己迟到2分钟向小伙伴们表示了歉意。5名中国学生已经聚集齐了,可是两位留学生还迟迟未出现。由于同学们受过专业课跨文化交际的训练,明白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的时间观也不一样,所以对留学生经常迟到现象表示理解。又过了一会儿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留学生博翰和来自乌克兰的留学生丽莎终于和5名中国学生汇集了。他们打算乘坐地铁去上海博物馆。一路大家有说有笑,但是大家渐渐发现博翰和丽莎两人一直在用其他人听不懂的俄语交谈。小许觉得自己一直插不上话,只得悻悻地走到了一边,时不时地回头望望大家。列车终于来了,很快就把大家送到了站。下车后两名留学生走到前面,地铁站里的人很多,很快就把留学生和后面的中国学生冲散了。小马同学觉得大家既然是一个集体,所以应该一起行动,而两位外国同学头也没回地往前走,完全没有理会其他5名同学的感受,心里有些不悦。而在出站后大家急急忙忙追赶走在前面的两名留学生,却不知道此时走在最后面的小夏同学因为交通卡找不到了而掉了队。小夏无奈只能给同伴打电话,等一下自己。这时候留学生和其他中国学生才停下脚步等待小夏同学。小夏找到了交通卡后也随后赶上了大部队。后来小夏问丽莎,为什么走得那么快不等等后面的同学呢?丽莎回答说,地铁站里人太多了,不想挡住别人的路,想尽快出去,在没有人的地方和大家汇合。
当所有人到达上海市博物馆门口后,发现这里的现代化的建筑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的闪耀,随之小伙伴们的心情也豁然开朗。纷纷摆起了pose来合影。进入博物馆后,大家都被古老的中华历史文物“惊艳”到了,留学生们好奇地想了解中国的瓷器,书法,古代钱币,民俗服饰等等。中国同学作为东道主,也热心地解答了他们的疑问,并介绍了一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参观到最后一项“古代中国货币”时,乌兹别克斯坦的博翰同学对此格外感兴趣,其他人参观结束后,他依然留在展厅观看博物馆播放的关于钱币的视频介绍,只有小周留在他身边想弄清楚为什么他对古代货币这么感兴趣。而此时其他同学则等在外面。大约过了20分钟左右,博翰和小周走出了展厅,小周告诉其他同学,博翰对古代钱币之所以那么感兴趣是因为他发现有些古代货币是古代西域时期的货币,在自己国家的博物馆也曾见到过,这燃起了他的好奇心,要一探究竟。中国同学们得知博翰长时间逗留的原因后,都表示理解。毕竟我们受不同文化的影响,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如果换做是一个中国学生,即便他对一个事物再感兴趣,也不会耽搁太久,因为怕自己的同伴等自己太久。请运用跨文化交际学原理解释,为甚么一开始中国学生会对两位留学生的行为不太理解?
首先,我们发现此案例中涉及到的人物是7名都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受过专业的训练,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具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之心。其中两名留学生也在中国长期生活。可是即便是有这样的知识背景与经历,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还是会发生小冲突。冲突的事件主要①包括中国学生早到和留学生迟到现象。②两位留学生之间经常用俄语交谈,其他同学无法插话,小许同学因插不上话,而走开③留学生走路太快不等后面的中国学生。④留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花时间了解,而中国学生即便再喜欢也有可能怕别人等自己而选择放弃了解。 第一点,是由于不同国家的时间观念不一样造成的。有些国家喜欢早到,有些国家喜欢迟到,还有一些国家喜欢准点到。中国的时间观念更倾向早到,所以四名中国学生回提前到约定地点,小肖同学因迟到2分钟对大家说抱歉。乌克兰和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的人觉得迟到一点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案例中两位留学生会晚于约定时间到达集合点。第二点,第三点,第四点冲突是有同一个原因造成的。那就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倾向之间的差异。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Hofstede就提出了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民族或国家的一种特性,而非个体的。1997年Peng.Nis beett 和Wong 采用调查法对比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发现美国人主要表现出自我奋斗、自我实现等个体主义的价值观。而中国人则主要表现出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他对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做了界定:个体主义是指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个人的自由、独特性等方面;而集体主义是指以东方文化为代表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出把亲近的人作为自我不可分割的部分,强调作为群体成员必须承担的责任,发扬牺牲精神,偏爱群体工作,注重群体成员之间的融洽及群体的发展,较少强调竞争,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通过这一理论就可以解释第二点,第三点和第四点冲突了。因为中国人具有集体主义倾向,所以小许同学在想与留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接触,能融入这个集体却由于留学生一直在用俄语交谈,因无法顺利沟通而感到失落。第三点两位留学生因为是从小接受的文化是个人主义倾向的,在下了地铁后,丽莎和博翰没有回头看看落在后面的中国同学,两的人一直向前走。所以一直以集体主义倾向为思想导向的中国同学感到不悦,因为在中国人的思想中认为既然是一个集体,行动要一致,最好不要搞特殊化,在地铁站里我们应该互相迁就一下,快的人走慢点等等后面的人,后面的应加快速度赶上来。丽莎的解释是地铁人太多,想赶紧离开,到一个人少的地方与大家汇合,这也体现了个体主义文化倾向。第四点博翰同学因为对博物馆中的古西域货币感兴趣,其他同学在外面等他时间有点长。也是因为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差异造成的,中国人在群体活动中通常比价顾虑别人的感受,讲究少数服从多数,不搞特殊化。说以遇到同样的问题,中国人通常会选择放弃观看博物馆的纪录片,跟上大部队离开博物馆,或者至少会先跟大家说一声,不会让大家等太久。而博翰同学没有跟大家打招呼继续留在展厅里参观也体现了个体主义文化倾向。 总之,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了解对方的文化,不只停留在表面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更应该了解对方的习俗文化和心态文化,这样才能在维持交流良好地进行,避免因不了解或者其他因素而产生的误解。另外处于同一背景下的不同人的思想也不同,有时还需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重要的还是跨文化交际主体应该保持海乃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接受别人的不同,也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铭记“There is no right or wrong,just different.”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