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正文:
2014年12月27日,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上海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七位研究生,其中包括两位留学生相约9点钟在图书馆门口见面,一同去参观上海博物馆。小夏,小周早早就到图书馆门前等候小伙伴们,小许和小马也随后赶到,在9点02分的时候小肖赶到了,并因自己迟到2分钟向小伙伴们表示了歉意。5名中国学生已经聚集齐了,可是两位留学生还迟迟未出现。由于同学们受过专业课跨文化交际的训练,明白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的时间观也不一样,所以对留学生经常迟到现象表示理解。又过了一会儿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留学生博翰和来自乌克兰的留学生丽莎终于和5名中国学生汇集了。他们打算乘坐地铁去上海博物馆。一路大家有说有笑,但是大家渐渐发现博翰和丽莎两人一直在用其他人听不懂的俄语交谈。小许觉得自己一直插不上话,只得悻悻地走到了一边,时不时地回头望望大家。列车终于来了,很快就把大家送到了站。下车后两名留学生走到前面,地铁站里的人很多,很快就把留学生和后面的中国学生冲散了。小马同学觉得大家既然是一个集体,所以应该一起行动,而两位外国同学头也没回地往前走,完全没有理会其他5名同学的感受,心里有些不悦。而在出站后大家急急忙忙追赶走在前面的两名留学生,却不知道此时走在最后面的小夏同学因为交通卡找不到了而掉了队。小夏无奈只能给同伴打电话,等一下自己。这时候留学生和其他中国学生才停下脚步等待小夏同学。小夏找到了交通卡后也随后赶上了大部队。后来小夏问丽莎,为什么走得那么快不等等后面的同学呢?丽莎回答说,地铁站里人太多了,不想挡住别人的路,想尽快出去,在没有人的地方和大家汇合。
当所有人到达上海市博物馆门口后,发现这里的现代化的建筑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的闪耀,随之小伙伴们的心情也豁然开朗。纷纷摆起了pose来合影。进入博物馆后,大家都被古老的中华历史文物“惊艳”到了,留学生们好奇地想了解中国的瓷器,书法,古代钱币,民俗服饰等等。中国同学作为东道主,也热心地解答了他们的疑问,并介绍了一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参观到最后一项“古代中国货币”时,乌兹别克斯坦的博翰同学对此格外感兴趣,其他人参观结束后,他依然留在展厅观看博物馆播放的关于钱币的视频介绍,只有小周留在他身边想弄清楚为什么他对古代货币这么感兴趣。而此时其他同学则等在外面。大约过了20分钟左右,博翰和小周走出了展厅,小周告诉其他同学,博翰对古代钱币之所以那么感兴趣是因为他发现有些古代货币是古代西域时期的货币,在自己国家的博物馆也曾见到过,这燃起了他的好奇心,要一探究竟。中国同学们得知博翰长时间逗留的原因后,都表示理解。毕竟我们受不同文化的影响,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如果换做是一个中国学生,即便他对一个事物再感兴趣,也不会耽搁太久,因为怕自己的同伴等自己太久。请运用跨文化交际学原理解释,为甚么一开始中国学生会对两位留学生的行为不太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