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传入日本后,为了适应日本的语言体系,产生了两种读音:音读和训读。音读记录了汉字传入时的读音,因传入时期不同,产生了吴音、汉音和唐音。训读是和汉字意思相当的日语固有词中的一部分特定读音。在我国,汉字的读音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发生了变化,“但是,整体来说,日本汉字跟语音的对应关系,不如我国汉字跟汉语对应得那样整齐,这个差别决定了在简化工作中我国可以较多地采用同音代替和新造形声字的方法,日本则适于较多地采用轮廓化或保留特征部件等着眼于形体简化的方法。”如“遲”,我国读为“chí”。因“尺”,与“chí”音近,故我国采用音近代替的方法简化为“迟”。“遲”在日本音读为“チ”,“尺”音读为“しゃく”,两音相差太远,故日本采用轮廓化的方法简化为“遅”。像这样的汉字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举例。由于两国的语音体系不同,使得两国采用了不同的简化方法,这是造成中日两国汉字字形不同的原因之一。
日本是一个对异族文化有强新奇感和学习热情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学习、勇于接受、敢于创造的民族。日本最初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吸收汉字作为书写符号,并一直使用至今。日本历史上曾有过三次异文化的冲击,给日本注入了新鲜血液,改变了日本人的价值观、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日本文化进步的重要原因。日本民族的这种特
性,使其具备了对汉字充分吸收和改造的可能性,也是造成中日两国汉字字形有同有异的内在原因。
案例来源:
[1]陈饴媛.中日汉字字形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7.
日本 | 中国 |
读音 | |
体系 |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