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信佛教、鬼神,现在大多数人不信教。而对于西班牙人来说天主教为人们生活一部分。有的西班牙人对于中国没有类似他们的宗教信仰感到非常惊讶。
根据一般的理解,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包括指导思想(宗教信仰),组织(宗教组织,如教会、宗侣),行动(宗教组织内的活动,如祭祀、礼仪),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等方面的内容。一种成功的宗教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对某一时代人类的社会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 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给人以灵魂并延续至死后的信仰体系。宗教可以大致分为自发宗教和人为宗教两大类。自发宗教是非常原始的宗教,一般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宗教。而现代的宗教基本上都是人为宗教。 在人类历史上宗教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等。但是宗教作为一种在历史上影响时间如此长、影响范围如此广泛、影响人数如此众多的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因素在于:自从人类成为一种群体活动的生物,成为具有社会性的群体以来,宗教就是作为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作用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而成为社会的必需。虽然,世界上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可能有不同的宗教,但是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作用是所有成功的宗教的共性。 正因为宗教对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着如此巨大的影响,文学作品作为反映人类生活状态的一种文艺形式,无疑会以多种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在不同时代人们对于宗教的理解以及宗教的存在状况。对比中欧两种文化中以宗教题材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对于揭示两种文化的差异,推进文化理解与融合都有着一定的意义。我们在这里仅举某几部作品为例,欧洲主要是以英国文学作品,中国以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为例,因此我要说的只是浅薄的简陋之见。 一、中西文化对于宗教概念的不同解读 中国文化认为:有一个创始人、有崇拜对象为“宗”;有一群追随者,有一定的祭祀仪式为“教”;西方文化的宗教religion是从拉丁词“re”和“legere”演变来的,意思是“再”和“聚集”,就是一群人为了一个目的聚集在一起的意思,发展到有同一信仰,同一信念,为了这一信仰而到了不畏生死的地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文中,宗教这个词,与英文的religious beliefs的含义本来并不对等。本来在中文中的宗教,是佛教的术语,并不是现在的内涵和外延。比如历史上,中国的道教,即不用这个名词来称呼。宗教这个词用来泛指所有宗教信仰乃是由翻译造成的词义变化。宗教这个词作为佛教专门术语的含义,即自证为宗、化他名教反而被忘却了。 另外一点值得指出的是,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先后出现过多种宗教,如道教,儒教等,也有多种外来宗教引入,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但是在古代中国,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虽然允许公民有信仰其他宗教的自由,但各种其他宗教必须纳入儒家伦理的框架中。这种政策的实施或多或少地促成了外来宗教与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或风俗习惯的结合乃至融合。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在中国影响比较大的几种宗教基本上是中国化了的宗教变体。最典型的例子是佛教里的观世音菩萨,在藏传佛教中是男性,供奉他的庙宇在青海省西宁市郊区的塔尔寺,但是到了中原地区则演变成了女性形象。即使是基督教在中国也有演变的迹象,例如有些传教士曾担任过中国的政府官员,普通传教士在传教时也力求将基督教思想与中国现实相联系,以便争取到更多的教民。相对而言,西方占主流地位的基督教虽然也出现过一些变体,并在历史上产生过多次宗教战争,但是基本教义没有太大的差别,而且宗教在很多国家曾经一度与政体紧密联系,甚至出现了政教合一的政体,因此宗教在西方的政治影响力极其巨大。在中国,宗教似乎一直只是政治统治的附庸或手段。 再者,在中国占主流地位的宗教属于多神教,有着比较多的崇拜偶像,而且不同宗教的崇拜偶像有相互交融的情况。例如我们所熟知的玉皇大帝、八仙等无疑是道教中的崇拜偶像,但是在《西游记》中这些神与佛教里的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等或并列,或相互交融,成为人们所向往的上界的主宰。西方的宗教大体上都属于唯一神教,如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西方的教堂或清真寺内一般是没有偶像雕塑,至多只是一些含有丰富宗教寓意的绘画。 上面所说的只是中欧文化中宗教方面的一些明显的、表层上的差异,其间更深层次的差异需要做深入的探讨。但是,这些表层的差异对于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影响以及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确实是非常显著的。
西班牙 | 中国 |
宗教信仰 | 宗教信仰 |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