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倩很喜欢历史,对阿尔巴尼亚的历史以及其宗教问题也有所耳闻,她觉得非常好奇也很感兴趣。在她去阿尔巴尼亚旅游的时候,她的导游是个和蔼可亲的阿尔巴尼亚大妈,她和导游相处得很愉快,于是就忍不住问带她一些关于阿尔巴尼亚的宗教问题,结果原本友善的导游突然变得很生气,弄得接下来几天的旅程很尴尬。
阿尔巴尼亚的宗教问题一直是比较敏感的。在阿尔巴尼亚一般不要问及别人的宗教信仰,政治态度等方面的情况。
1990年5月8日世界上第一个无神论国家———阿尔巴尼亚正式宣布解除对宗教的禁令,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与关注。
阿尔巴尼亚全国人口300万(1986年2月统计),其中间尔巴尼亚族占97%,余为希腊族、南斯拉夫族和茨冈族.1967年政府宣布取缔宗教之前,有120万人信奉伊斯兰教,30万人信奉东正数,20万人信奉罗马天主教。
上千年来,宗教信仰一直是阿尔巴尼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命运的发展血脉相联。
一
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伊里利亚人是偶象崇拜者,信仰多神,他们和印欧其他民族有着同样的神话. 公元前7世纪,希腊人因贸易利益在现今阿尔巴尼亚的国土上,先后建起了都拉奇昂(都拉斯)、阿波罗尼亚(波扬),布弗罗顿(布特林特)等殖民城市,并带来了自己的语言、习惯与信仰。
公元2世纪, 阿尔巴尼亚国土又沦为罗马帝国占领地。
罗马人也带来了自己的语言、风俗习惯、文化与信仰.在都拉斯和奥里昂(发罗那)已有一些基督教秘密团体存在,并出现了两位最早宣扬基督教的伊里利亚人,即:在都拉斯传教的圣阿斯特和在奥里昂传教的圣多纳特,二者后来都被基督教会列为圣徒。公元395年罗马帝国被分裂成各自独立的两部分,阿尔巴尼亚被划归东罗马帝国(后来史称拜占庭帝国)。据史料记载,阿尔巴尼亚最早的主教职位始于公元4世纪。在8世纪以前,这些主教职位通过它们本省的大主教而隶属于罗马教会。公元726年传入阿尔巴尼亚等地的“圣像破坏运动”在罗马教会与君士坦丁堡教会之间引起争端。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在公元732年使阿尔巴尼亚主教脱离罗马教皇权力的文配,归属于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自此,基督教会东西两派——君士坦丁堡教会与罗马教会对阿尔巴尼亚的争夺持续了几个世纪之久.公元1054年西罗马教皇利奥九世与君坦丁堡宗上教麦克尔·凯鲁拉里因争夺意大利教区管理权发生冲突,各将对方革除教门,处以绝罚。东西教会 正式决裂,东方教会成为东正教会,西方教会则为罗马主教会,归属于君士坦丁堡教会的网尔巴尼亚自然在东正教之列。公元1077年罗马教皇格列高里七世趁拜占庭帝国政治危机严重之时,在翟齐大公的协助下,在提瓦尔地区建立了天主教大主教区,从而把阿尔巴尼亚北部地区的所有主教都联合起来,打开了在这一地区传播天主教的局面,从此间尔巴尼亚北部地区成为罗马天主教的势力范围.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阿尔巴尼亚(除北部地区外)又归属君士丁堡牧首区(伊斯坦布尔)所辖。
自基督教开始支配阿尔巴尼亚人民的精神文化起直至15世纪,阿尔巴尼亚人民的全部精神文化一直处于教会权力之下,受教育者甚久只是些教士、僧侣,而他们仅对教义,仪式问题和经院式的亚里士多德哲学感兴趣。公元15世纪,在阿尔巴尼亚出现了因经济、社会生活、政治方面变化而引起的精神生活的转折.求学于意大利高等院校的阿尔巴尼亚僧侣接触到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了第一位阿尔巴尼亚人文主义者、数学家和星相家尼古拉·加祖雷。
二
公元1415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入侵阿尔巴尼亚,伊斯兰教随之传入。征服者一面强制推行伊斯兰教,一面加紧对基督教徒的迫害。为了阻止阿尔巴尼亚人民日益高涨的争取国家,民 族独立的斗争,切断他们与欧洲各国的联系,从16世纪末叶起,土耳其统治者不断发起迫使阿尔巴尼亚人民伊斯兰教化的运动,他们在国家租税制度方面实行了极苛刻的宗教歧视政策,为了免受歧视,许多阿尔巴尼亚人被迫改信伊斯兰教。到17世纪中叶,绝大多数阿尔巴尼亚人都信奉了伊斯兰教,只有东部山地居民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基督教信仰。为了加强统治,土耳其统治者又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新策略,克制性地容忍了伊斯兰教与东正教、天主教的并存.阿尔巴尼亚的穆斯林、东正教徒、天主教徒可以根据自己的信仰去设在阿尔巴尼亚的 土耳其、希腊、意大利学校上学,这些学校均有浓郁的宗教色彩。17--18世纪,阿尔巴尼亚各地开办了一些专门传播阿拉伯宗教与文化,培养伊斯兰教神职人员的中等经学院.在别拉特城出现了一个由苏菲派穆斯林学者组成的哲学派别,其哲学来源足阿拉伯和波斯的社会思想,代表人物是恩·弗拉库勒,茨·奈比、伊·维拉比什蒂和作家哈桑·齐乌科·卡姆贝里.1744年在伏斯科波亚城出现了一所由东正教徒创办的“新学院”,并以之为核心形成了一个新哲学派别,它宣传二元论,竭力调和信仰与理性、宗教与科学,对形而上学说教和希 腊化政策进行斗争.在学院的队伍中出现了第一批主张阿尔巴尼亚的东正教会“阿尔巴尼亚化”的人士(G·杜尔卡萨库等)。他们的活动因土耳其政府和伊斯坦尔宗主教的干预而被迫中断.在这一时期,伏斯科技亚域的许多教堂都绘制了艺术价值很高的壁画和圣像,形成了伏斯科波亚文化,它对于18世纪阿尔巴尼亚文化运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公元19世纪,站在泛神论立场上提出简化宗教仪式等主张的苏菲源支派——比克塔什派开始在阿尔巴尼亚传播,其代表人物是比克塔什派思想家波·弗拉舍里、什.弗拉舍里。
公元19世纪下半叶是阿尔巴尼亚民族复兴时期,民族解放斗争和民族自觉意识不断高涨。针对这一形势,土耳其统治者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把阿尔巴尼亚民族分为3种信仰不同宗教的民族,即:阿尔巴尼亚穆斯林为奥斯曼民族、阿东正教居民为希腊民族,阿天主教居民为拉丁民族。1879年后,土耳其政府及其同盟者—一希腊总主教又以十分残酷的手段反对任何形式的阿尔巴尼亚文化。阿尔巴尼亚的爱国者认清了土耳其统治者在宗教信仰方面分裂和同化阿尔巴尼亚人民的企图,提出了民族高于宗教的论题,即:集中全部力量,通过教育和开展文艺活动,在阿尔巴尼亚人民中间传播民族意识。1886年底土耳其政府被迫表示,只有阿尔巴尼亚基督教徒才有权读用阿尔巴尼亚文写的书.1887年3月,科尔察出现了第一所阿尔巴尼亚语民族学校,招收信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学生。1912年阿尔巴尼亚人民争取国家、民族统一的斗争终获胜利,国家宣告独立。
三
1946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时全国有250万人口,2/3是穆斯林,19%为东正教徒,天主教徒占13%。穆斯林绝大多数为逊尼派,住在中部广大地区,但约有20万属于苏菲派的比克塔什派穆斯林多住在南部地区。东正教徒亦住在南部地区,这里一直 是拜占庭东正教的势力范围。1929年阿尔巴尼亚东正教会已宣布自立,礼仪使用阿尔巴尼亚语,小部分使用希腊语,总会设在地拉那,领袖称作地拉那和都拉斯都主教,全阿尔巴尼亚大主教。天主教徒大部分居住在北部地区,闻名当今世界的天主教修女德雷萨嬷嬷就是阿尔巴尼亚人。全国共有7个天主教区,121所教堂,90位非修会神甫,30多位方济各会神甫。
1945年起阿尔巴尼亚开始进行全面社会改革,同时对各种宗教的影响和作用加以限制。1945年大多数宗教教产被没收,为了切断教会与西方帝国主义的联系,阿尔巴尼亚政府驱逐了罗马教廷代表德·尼格里斯大主教,并要求国内天主教徒断绝与梵蒂冈的一切联系,建立一 个民族教会。1946年4月国家颁布法令,限定宗教团体拥有的土地不得超过10公顷。所有教会学校收归国有,查禁耶稣会,没收其财产,驱逐所有外国神职人员。1946年秋,镇压了由天主教神甫组织的反革命组织“阿尔巴尼亚联盟”。这个组织是在1943年德国纳粹统治阿尔巴尼亚期间,在斯库台建立起来的极端反动的法西斯天主教组织,原名“天主教联盟”,由意大利法西斯参议员领导,成员多是天主教神甫和依附墨索里尼分子,其宗旨是反对民族解放运动,为外国占领者效劳。1919年它得到西方国家的帮助,进行颠覆祖国的阴谋活动,但被警察机关及时破获。年底,与该组织有关的20位神甫被判处死刑,40位神甫被捕入狱.同时政府还没收了天主教会和各教派的财产,神甫数目大减。1947年政府宣布方济会为非法组织,在家中传教也属非法行为,1949年政府要求一切宗教团体正式向党和人民表忠心,同时,宗教界领袖人物均由劳动党指定。自此直至1969年,由于阿尔巴尼亚与南斯拉夫、苏联等国的外交关系恶化, 对宗教限制略有放松, 但仍有不少教徒被处决, 据外刊报道, 1949-1954年,约有1/3的阿尔巴尼亚逊尼派和其它派别的穆斯林领袖被处死或关押至死。有不少穆斯林逃亡到北美,大洋洲。但是教堂和清真寺中仍有许多虔诚的教徒。
1966年11月,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召开第5次代表大会,制订出“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根除宗教信仰”的新政策。1967年1月霍查提出要进行一场根除宗教的斗争。当年2月都拉斯礼拜堂被关闭,人们在集会上公开抨击宗教界,神职人员随时遭到殴打。同月,政府没收了所有用于宗教目的的财产。9月,所有救堂、清真寺、修道院共计2169处(其中天主教堂298座),全部关闭,其中大部分被拆毁,余下的改为礼堂、博物馆、电影院、篮球场和仓库。
11月政府宣布一切宗教及其团体都是完全非法的,一切宗教礼仪都要强行禁止。地拉那电台宣布:阿尔巴尼亚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神论国家”。到1971年,全国只剩下14名天主教神职人员,其中12名在狱中,另2名在逃。同年11月,霍查在阿劳动党第6次代表大会上,把“摧毁宗教机构”说成是“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和为把人民从“宗教信仰里完全解放出来”创造了条件。1976年修改的新宪法第55条规定:国家不承认任何宗教,所有宗教活动为非法活动,凡持有宗教印刷品者处3—10年监禁;罪行严重者,可处死刑。凡被告持有《圣经》者,即使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也至少要判刑12年。1979年一名被押在狱中的主教因想举行复活节弥撒被看守打死。1990年政府又宣判了一名为2个婴儿施洗的神甫的死刑。
1985年4月霍查病逝后,阿利雅上台初期,仍有神甫因举办圣诞弥撒,有教徒因佩戴十字架,保留《圣经》而被判刑入狱。到1989年,阿尔巴尼亚所有的东正教神甫不是故世,就是已被剥夺圣职,仅存的一位78岁的神甫一直在德罗波里地区同其他“政治不可靠分子”一起挖沟。而都拉斯的天主教主教特罗沙尼则一直被关在斯库台西北30公里处的集中营里。
然而,尽管从表面上看宗教已被消灭,但实际上它在阿尔巴尼亚人民之中的影响却始终存在.阿尔巴尼亚报刊一方面宣传1967年以来打击宗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宗教势力依然存在,宗教影响还很顽固.党的干部埋怨“不少地区仍有圣地”,不少家庭保存着圣像和十字架。有些地区不仅老年人而且青年人也手拿十字架和新月,并把它们带在手指上。有些地区基督教徒始终秘密地给新生儿童施洗。而穆斯林则私下继续实行割礼。
四
1990年5月8日,阿尔巴尼亚人民议会宣布解除对宗教的禁令。同年12月,阿利雅宣布国家要进行改革,要使阿尔巴尼亚摆脱在世界上孤立绝缘的状况,改革包括取消宗教的禁令,允许独立的政党等项内容。1990年11月,阿利雅又宣布:1967年关闭的所有宗教活动场所都将重新开放,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991年1月18日星期五,成千上万的人涌入地拉那中央斯坎德培广场旁的哈希·爱特汤姆·贝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建于1794年,完成于1821年。它以雅致的尖塔和壁画著称.这是阿尔巴尼亚穆斯林在23年来首次举行的合法的伊斯兰宗教礼拜活动。主持领拜的是该寺的大穆夫提,70多岁的哈斐兹·伊卜拉辛·巴拉。他兴奋地说,“我非常高兴能再次在这个神圣的地方履行我的职责。我希望穆斯林从现在起将能再次恢复他们的信仰活动。”他还谈到在政府取缔宗教的数十年里,穆斯林一直关着门在家里坚持奉行自己的信仰,如果被捉住会受到惩罚.阿尔巴尼亚穆斯林现在已获得政府许可,在全国开,10余座清真寺,包括北方城市斯库台,中部城镇爱尔巴桑、培拉特,南部的科尔察以及沿海城镇都拉斯。另一位穆斯林社团领袖、医学教授谢夫切特·德罗奇说, “我们希望很快能将地拉那的两座改为仓库的清真寺恢复原貌.穆斯林要求归还的教产单上,还有一座已列为诊疗所的古兰经学校。在宗教被禁 时期,穆斯林群众一直秘密地私下做礼拜,许多人一直坚持斋月把斋。”从1月18日起,穆斯林每天中午之前都到这座清真寺聚会.有些人表示希望送子女去国外伊斯兰高等学府上学,也希望有一天能去麦加朝觏,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世界伊斯兰会议组织均已承诺,向阿尔巴尼亚穆斯林赠送阿尔巴尼亚文《古兰经》。
1991年明地拉那重新开放一座天主教堂(1991年2月它还作为一家电影院)。同年3月30日著名天主教修女德雷萨嬷嬷回到故乡,受到热烈欢迎。她在上述的地拉那天主教堂作了弥撒,世界各大报刊、电台、电视台都将此事作为重大新闻加以报道。1991年明20日,在阿梵关系冻结45年之后,梵蒂冈首次派出国务院副国务卿和国际关系司官员组成的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以探求建立外交关系和改善教会生活的可行性。
历经数十年曲折,阿尔巴尼亚宗教又重新兴起,它将如何发展,对社会、国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还是个难以预料的未知数。
(责任编辑 简隆德)
(选自http://euroasia.cass.cn/news/62099.htm 20150920)
信息来源
标签: 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