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哥伦比亚的阿尔贝托到中国的一所大学留学。有一天,他和中国同学小明到一个咖啡厅聊天。交谈时,阿尔贝托发现自己一直在说,而小明却静静地听,不怎么发表言论,也不与他进行互动,阿尔贝托以为小明对自己谈论的话题不感兴趣,感到气氛十分尴尬,就不停地换话题希望引起小明的共鸣。然而小明却只是时而加入谈话中,更多的时候是看着阿尔贝托,听他说,这让阿尔贝托十分不解。
中国传统中的沉默观与哥伦比亚的截然不同。中国人与他人在一起时,不会由于没有说话声而感到不安,也不必尽量避免话语中断。事实上,许多东方传统观念都认为,话语破坏了一种氛围,那种内在的平静和智慧只有通过沉默才能获得。沉默也是对说者的一种尊重。巴鲁德这样认识佛教:“佛教的信条之一是话语具有欺骗性,无声的直觉才是面对世界的更真实的方式;通过话语进行的思想与思想的交流不如凭直觉对把握事物进行的心与心的交流来得可靠。”在中国,也有这样的俗语一直流传至今,比如“沉默是金”和“祸从口出”等。而在哥伦比亚,沉默则被认为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交谈中沉默,一方面会被认为是对所谈论的话题不感兴趣,另一方面,该人会被认为性格比较内向,害羞且不善交际。
哥伦比亚 | 中国 |
交谈时拒绝沉默 | 交谈时不会因沉默而不安 |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