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Angela在德国纽伦堡大学留学。一天,在步行前往学校的路上她遇到了一对父女,他们在她的前面一前一后地走着。Angela发现这位5,6岁的小姑娘一直向前倾着腰,双手抱着一袋材料跟在爸爸后面,看起来似乎挺沉。走近他们之后,她看见小姑娘的父亲拿着手机正在通话,手上拎着个小面包袋。Angela十分诧异,为何小姑娘的父亲不帮她一把,把重物拎在自己手里,而是拿着手机神态自若自顾自地打电话?这不是Angela第一次碰到此番场景,在地铁站里,她也经常看到德国小学生独自一人拖着个小箱子,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场景。
德国家长倾向于与孩子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对于他们而言,孩子是独立自主的个体,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陪伴孩子成长,并帮助他们养成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习惯。相比之下,注重家庭伦理道德的中国人倾向于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附属品,从心理上认为孩子有被照顾的需要,加之独生子女政策等因素影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更多是一种照顾与被照顾的关系。家长关注的焦点往往落在知识的积累而非习惯的养成上。
德国人平等的亲子关系还体现在对老年人的关怀上。在马路上或超市里,时常会见到上了年纪的老人独立照料自己的生活起居。他们并不依赖子女的照顾,而倾向于依靠自己来度过晚年。大家庭团聚往往仅限于圣诞节等节日。<?xml:namespace prefix="o">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