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on是一位英语外教,有一个12岁的女儿Ann。有一次,她的女儿Ann感冒了,她们在路上遇到他的中国同事小刘。小刘看到她们,很关心地问Ann还好吗,Ann感谢了她的关心并说自己感冒了。小刘听后叮嘱Sharon要带Ann去看医生,让她多喝开水,而且Ann穿的衣服似乎太少了,天气有点冷应该多穿点衣服。这让Sharon和Ann很无奈地相视一笑,再次感谢了小刘的关心。
<?xml:namespace prefix="o">
英国语言学家Leech(利奇)曾提出了礼貌原则。恰当使用礼貌原则可以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在不同国家民族的交际中具有普遍意义,但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同国家民族的人在交际中对于礼貌原则的要求不同。在跨文化交际时,要注意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异同,才能更好表情达意,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其中,同情原则,指的是“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尽力夸大自己对他人的同情”。受民族历史文化影响,中西方对同情原则的理解不一样。中国自古提倡“尊老爱幼,同情弱者,扶危救难,帮助弱者”,因此中国人无论在行动上还是语言上都重视同情需要同情的人以示礼貌。而西方提倡独立自主,不提倡同情,认为同情是对他们能力的质疑,是对他们的不尊重,在面对对方遭遇不幸的事时,只要说对此表示遗憾,希望一切好起来就可以了,进一步的“指手画脚”是他们不能接受的。
案例中,L是典型的中国式的礼貌方式。但是这样会让Sharon觉得L在指责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或者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的孩子,令Sharon尴尬。
英国 | 中国 |
在别人需要时提供帮助 | 主动关心他们是礼貌 |
1.吃了吗?中国人打招呼时喜欢用“(你)吃了吗?”寒暄,但是外国人听到就会觉得是对方要请自己吃饭。如果碰巧他回答没吃饭,中国人又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就会让他们觉得很奇怪。<?xml:namespace prefix="o">
2.中国人吃饭的时候,也常常是以多和丰盛为美,否则就会问为什么吃得少或者清淡,如果恰好是他请客,甚至还是在心里想是不是自己的饭菜准备得不好。穿衣上也是如此,出于礼貌和关心,习惯提醒人多穿衣服等。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