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婷是一位对外汉语教师,先后在智利的两所大学执教。她所教授的课程是面向在校大学生的,然而她的学生年龄差异却很大,五成左右的学生是十八九岁的适龄青年,也有不少学生是三十好几的“轻熟”人士,还有四五十岁的“祖父母”级大学生。经观察了解,她发现,智利大学生年龄差异大是一个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些技能性强的专业,如律师、教师等,这一现象更加普遍。
大学生年龄差异大的事实,反映了中智社会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智利公立性质的大学少,私立高校多,自主权较大,入学和就读形式多样,除了国家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之外,各校还有形式灵活的入学测试、弹性化学制和多类型的文凭授予。另外,智利人认为,18岁已经成年,读大学是自己的事,不是家长的负担。有条件的家庭,父母承担学费;但不少学生是自己课余打工赚取部分学费,或是先工作几年再上大学。
智利 | 中国 |
大学生类型多样,有全职学生、半工半读生、在职进修生。 | 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是全职学习的。 |
因为高考报考条件的限制,中国的大学生大都是18-24岁的适龄青年,他们必须接受过正规的高中教育,并经由高考才能进入大学,导致多年来存在着 “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看重“学历”,许多用人单位的录用都有文凭和年龄的“门槛”。好的方面是,中国社会历来重视教育,中国大学多为公立大学,学费相对便宜,多数家庭尚可负担大学费用。中国教育部在2001年4月3日公布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一项新举措,即2001年高考取消考生“未婚、年龄不超过25岁”的限制,其意义十分深远,体现了国家力图引导社会转变教育理念:更强调以“学力”为判断人才的标准,而不仅仅是“学历”。取消高考的年龄限制,为公民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为“终身教育”的开展铺平了道路。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