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其他 > 中日传统孝伦理观对比

中日传统孝伦理观对比

案例正文

对于中国人来说,“家”是指由血缘和婚姻关系者缔结的集团,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宗族归属意识。“亲子”只能是有血亲的实父与实子的关系;而对日本人而言,“家”的概念要大得多。它对血缘的强调不像中国人那么的极端,“家人”甚至可以包括长期生活在一起但无血缘关系的人。如长期为某家族服务的管家甚至佃户和雇工。日本人眼中“亲子”的范畴也比中国的广,亲子并非一定指有血亲的实父与实子。中日在孝的对象范围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孝”的范围限制于血缘关系以内,且沿着纵向的血脉追朔到远祖;而在日本,“孝”的范围突破了血缘关系,沿着横向的互动延伸到家臣,却又排斥有血缘关系的远祖。在对待身体这一态度上,日本人与中国人看法却截然不同。在日语中有个与武士道密切相连的词“切腹”,它也体现武士道的核心内容之一“重名轻死”。剖腹自杀在他人看来是极其痛苦的,但是日本人却认为那是为国家为集团光荣赴义,不使家族蒙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尽孝了。从对身体的态度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为了孝敬父母,尽量避免损伤到自己的身体,把保留自己身体的完整性看作孝道里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而日本人则不那么重视“孝”与身体完整性的关系,认为“杀身成仁”,伤害自己的身体有时反而是向家族尽孝的必要条件,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日本人的道德体系中,在“孝”之上还存在着对天皇的至高无上的“忠”。

分析点评

由于自然因素与地缘关系的影响,造就了家族主义的中国人和集团意识的日本人。在中日家族结构中,中国人重视血缘,在乎血脉的传承;而日本人重视共同生活的“场”,在乎集团的“和”。日本家族制度的中心思想不在于传宗接代,而在于延续“家”这一经济共同体。血缘不是首要素,若是家业的需要,哪怕无血缘关系的人也能继承家业,也能当孝子。中国传统社会,随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西周时期的“以国为家”“家国不分”,到宋代逐渐演变为平民化宗族对社会的组织和管理,意味着政权与族权分离。所以出现了行于政治层面的“忠”和调解家庭血缘关系的“孝”。宗族大多以血缘关系为准聚族而居,同族之内,族法大过国法,共同维护本族利益和势力。人在生产过程中除了赋税徭役外,很少与国家直接发生关系。故而人们会把为人子的“孝”重于为人臣的“忠”。再且,中国历史上总共经历了24个朝代的更迭,使得“忠”的意识观更被置于亘古不变的孝伦理观之后。而日本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组织则呈现一元化特征,忠与孝在功能与意义上是一致的。

案例来源:江晓燕.中日传统孝伦理观对比[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2:75-76.

差异点
日本中国

信息来源

标签: 传统伦理观

浏览: 评论: 收藏:0
中日传统孝伦理观对比
案例编号:2472
洲:亚洲 国家:日本
分类:其他
上传时间:2015-09-26 15:26:34
分享者:邓军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