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师李某在喀麦隆某地孔子课堂任职。李某为人谦虚,性情温和,与人相处比较愉快,不曾发生冲突。某天,学校举办活动,活动当天,李某一身旗袍出现在活动现场,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和李某相识的另一名外籍教师见李某穿着旗袍非常婉约漂亮,不禁恭维了她一下,对话如下:
外籍教师:Miss Li,你今天穿的衣服真漂亮!
李某:哪里哪里,这是之前的衣服了。
外籍教师:真的非常好看,我非常喜欢。
李某:一般啦!
从这一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喀习俗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冲突,特别是恭维语应答模式的不同所造成的文化差异。在这次的跨文化交际中,外籍教师对李某的回答感到迷惑不解。因为李某对外籍教师的赞美未表示出应有的感谢,在外籍教师看来,李某的反应好像是说自己的欣赏能力很差。产生这一跨文化交际矛盾的原因就在于两人都是按照各自的风俗习惯去回答对方所说的话。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求谦虚的民族,认为谦逊是一个人良好品质。因此,在面对别人的赞美时,经常会谦虚地说“哪里哪里”,这并不是要对方具体说出哪里,只是一种谦虚的方式。而在喀麦隆,当受到别人的赞美时,总是会大方承认并向对方表示感谢。不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不断加强,现在很多的中国人在面对别人赞美时,也会欣然向对方表示感谢,而不再是说“哪里哪里”。
喀麦隆 | 中国 |
面对夸奖和赞美坦然接受 | 面对夸奖和赞美表现谦虚 |
解决措施:
(一)了解
作为跨文化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首先必须了解不同文化中人们问候的方式方法及其正确而又礼貌的应答,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将因问候及其应答的差异带来的误会和不快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尊重
对异文化的问候模式给予足够的尊重。尤其是在不同的问候模式中尽管会带来某些不便但在原文化中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甚至是常态之时,尊重当地的问候模式,依据当地实际情况接受对方的问候。
(三)改变
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为问候及其应答所导致的不愉快完全是可以消弭的,在与当地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不卑不亢,对于别人投射在自己身上的恭维式的赞美,一声谢谢完全可以解决问题,没必要把中国的模式带到目的国,这在外国人看来不是彬彬有礼,而是过分客气所造成的虚伪。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