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伊朗的留学生阿丽美上课时问了老师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在中国到底能不能跟人说“你好!”?原来,她发现跟中国同学打招呼时说“你好!”,很多同学不但没有相应的回应,而且常常会以有点诧异的眼光看她,叫人很不自在。后来有同学告诉她说“你好”太正经,有时候不用非得打招呼,直接说话就行。阿丽美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中国人其实都不用“你好”这个词?
留学生学会的第一句话通常都是“你好”,而且汉语老师见到他们也常常招呼说“你好”。所以不了解中国人日常交往细节的留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会向所有中国人说“你好”。加之有些中国人不能马上体谅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知的缺失,做出了不淡定、不热情的反应,所以造成留学生的困惑和紧张。“你好”这个最基本的打招呼方式在中国也要分场合和对象,比较正式的场合里或者比较正式的关系中,见面往往说“你好”;而很熟悉的人,尤其是关系亲近的人之间常常就不说这句话了,可能只是微笑、招手、点头、称呼名字,尤其是年轻人、学生之间,觉得“你好”非常的客套、正经,他们最常说的是“嗨”之类的非常随意的问候方式,还有女生之间会伴有拉手挽臂,男生之间伴有拍、搭肩膀等亲昵动作。而在伊朗,人们见面一般都会互相问候波斯语的“你好”;熟悉的人见面,比如同学之间,还会握手致意;如果是久别重逢的亲人朋友,则会互相亲吻面颊。
伊朗 | 中国 |
一般都会互相问候波斯语的“你好” | 问候根据见面时的时间、场合及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 |
招呼语是人们在交际语当中首先碰到的礼貌用语,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作为礼貌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招呼语当然也受到礼貌规范的制约并遵循礼貌准则。汉语中常见的招呼语有“老王,散步呢?”;“张教授,您早!”;“吃了吗?”;“去哪儿?”;“阿姨,忙什么呢?”;“您上班去?”;“下班了?”;“上街去?”;“回来了?”等等,问话具体,种类繁多,形式灵活,不拘一格,主要是根据见面时的时间、场合及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人们见面时会说出这些应景式的招呼语。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