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日常生活 > 令人不安的热情

令人不安的热情

案例正文

小陈是一名英语专业的在校女大学生,选择了日语作为第二外语。为了更好地练习日语,小陈结识了两位日本学生比嘉阳子和清水和美,并和她们结成了语伴。半年后,比嘉阳子要回国了。得知这个消息后,小陈感到十分不舍。小陈认为经过半年的相处,她和这两位日本学生已经成为了朋友。为了表示对朋友即将回国的欢送,小陈就打算约比嘉阳子到她家来吃饭。第一次相邀的时候,比嘉阳子表示她当天已有其他安排,小陈就说改天再约。后来小陈又打了几次电话,比嘉阳子都表示正好没时间。又过了几天,小陈却发现比嘉阳子已经回到日本了。小陈感到很不可思议,为什么回国前都没有和自己打声招呼呢?后来,还留在中国的清水和美代替比嘉阳子向小陈的热情邀请表示了感谢,同时也告诉小陈:“阳子觉得你为了欢送她,专门请她到家里吃饭,实在是太过热情了。她心里其实感到很不舒服。”小陈听到这个消息后,实在是无法理解,也感到很委屈,朋友之间热情相待不是应该的吗?为什么反而让比嘉阳子不舒服了呢?

分析点评

在处理与朋友的关系上,中国人和日本人有着根本的不同。 中国的道德源于宗法制度中的“人道亲亲”,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源于小农业经济中的“聚族而居”,中国人际关系的核心就是一个“情”字。这个“情”,含义很广,亲情、友情、交情、人情、情面都在其中。汉语中有一个词语是“老朋友”,中国人特别重视与老朋友的关系,这也是中国人能够在社会上顺利生存的方便条件。在中国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互相之间可以信赖和支持的朋友,简直是寸步难行。一旦两人成了朋友,则可以互相支持和帮助,成为莫逆之交,遇有难办的事,则可以不遗余力地鼎力相助。中国有句老话是“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道出了朋友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因此,中国人热衷于“交朋友”,同时也以别人把自己看作“朋友”而自豪。所以,中国人习惯于寻求和营造交朋友的机会和场合,酒桌上、汽车里、旅途中、电梯里,甚至在很短的时间里都可以交为朋友。 日本人的处世原则就和中国人大相径庭了,他们的人际关系相对于中国人来说淡漠得多。对耻辱的重视使得日本人格外拘谨,人们做事既要充分地完成自己的责任和本分,又不能超越或达不到规定的标准,严守疆界,“既不多,也不少”。这种传统造成了日本人际关系的简单明了与互敬互让,这种互敬互让并不完全是出于对他人的尊敬,其中也有对他人指责的恐惧。 在日本人的心目中,跟不相识的人讲话是不礼貌的,是给别人添麻烦,也不习惯因一点小事而接触就成为朋友。日本人很少会请求朋友帮忙,特别是会给对方添很大麻烦的帮忙,他们认为这类帮忙对于对方来说也是很麻烦的。无端地受人之恩或“强人受恩”对日本人来说是非常难受的事情,因为他认为必须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许多和日本人有过交往的中国人认为,日本人“没有人情味”、“死板”、“不够朋友”。殊不知,这正是日本人引以自豪的处世原则,这在他们眼里是再自然不过的。 【分析来源】 孙绿江. 道德的中国与规则的日本[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237-243. 管秀兰. 从生活习俗看中日文化差异[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3): 132.

差异点
日本中国
人际关系简单明了、互敬互让热衷于“交朋友”
延伸阅读

来自中国某大学的张教授第一次去日本访学的时候,在迎新会上为了交朋友,他递给邻座的日本“同学”一支烟,这位日本“同学”以非常诧异的目光看着张教授。张教授解释说:“这是中国烟。”日本同学接过烟,马上还给张教授一支日本烟,既不多,也不少。

思考题

1、如何和说话总是非常客气、始终没有中国式的“朋友气氛”的日本人交朋友呢? 2、如果你有一位日本朋友,你该如何和他保持安全、舒适的人际交往距离呢? 3、在你们国家是如何处理与朋友的关系的呢?

信息来源

浏览: 评论: 收藏:0
令人不安的热情
案例编号:154
洲:亚洲 国家:日本
分类:日常生活
上传时间:2014-11-28 15:03:36
分享者:余雯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