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日常生活 > 中日饮食文化差异

中日饮食文化差异

案例正文

中国人待客,喜欢“宁剩勿少”,好像餐桌上饭菜剩得越多,越能显示出主人的盛情与美意。而日本人待客,“料理”(菜肴)的数量会恰到好处,既让客人吃饱,又不剩饭剩菜,否则会认为“もったいない”(太浪费了)。“料理”所用的材料讲究“新、奇、鲜”,并非全是“鱼肉荤腥”,而是荤素搭配,以此表明待客之盛情。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属美味型菜肴;日本料理注重“新、奇、鲜”,为营养型菜肴。中国菜分为多种菜系,并有“烧、炒、爆、煮、炸、蒸”等二十多种烹制方法,一般情况下,日本人在喝酒时也不会涉及友人之间应办的正经事的,而中国人习惯在酒桌上聊正经事,凭借饭局及待客来增进双方感情,以达到自身的目的,酒桌更是一个媒介,热情款待客人以示主任的诚意与热情。

分析点评

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封建主义起着主导作用。日本至平安时代,崇中媚华,只要是唐朝的东西,大都会赢得平民百姓,尤其得到贵族阶层的崇尚和效仿。可以说,中国的食文明对日本人吃喝之道的形成,起着卤水点豆腐般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日本人对于得来不易的人家的好东西,一旦到手便绝对不肯轻易放弃。明治时代开始,随着西餐的引进,不但使日本料理的面目大为改观;而且,食文化领域里的西方文明,也开始在日本列岛上生根、开花、结果。这使得日本饮食文化的整体素质,既具有东方之美,又饱饮了足够的人类现代营养。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且达到了较高的文化品位。但是,由于日本地域狭小,物产不丰,尤其是“明治维新”以后,统治者的目光主要瞄准对外扩张和经济发展上,很少顾及吃了。因此,日本人从小就养成了“节约”、不奢侈的习惯,以至有了闻名世界的“美名”——“小气”。

案例来源:[1]吉牧.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01:120-121.

差异点
日本中国
待客方式
烹饪方式

信息来源

标签: 饮食方式

浏览: 评论: 收藏:0
中日饮食文化差异
案例编号:1200
洲:亚洲 国家:日本
分类:日常生活
上传时间:2015-09-19 16:28:57
分享者:邓军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