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点评:
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封建主义起着主导作用。日本至平安时代,崇中媚华,只要是唐朝的东西,大都会赢得平民百姓,尤其得到贵族阶层的崇尚和效仿。可以说,中国的食文明对日本人吃喝之道的形成,起着卤水点豆腐般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日本人对于得来不易的人家的好东西,一旦到手便绝对不肯轻易放弃。明治时代开始,随着西餐的引进,不但使日本料理的面目大为改观;而且,食文化领域里的西方文明,也开始在日本列岛 上生根、开花、结果。这使得日本饮食文化的整体素质,既具有东方之美,又饱饮了足够的人类现代营养。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且达到了较高的文化品位。但是,由于日本地域狭小,物产不丰,尤其是“明治维新”以后,统治者的目光主要瞄准对外扩张和经济发展上,很少顾及吃了。因此,日本人从小就养成了“节约”、不奢侈的习惯,以至有了闻名世界的“美名”——“小气”。
案例来源:[1]吉牧.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01: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