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日常生活 > 乌兹别克之馕(图文)

乌兹别克之馕(图文)

案例正文

小霞是一名来自中国北方城市的在校大学生,受乌兹别克同学的邀请,在假期中亚游中来到乌兹别克斯坦的民家里享用了丰盛的招待。小智是小霞的好朋友,听闻小霞回国的消息,兴冲冲地跑去车站接风。

智:诶哟,你可算是回来啦!怎么样,玩的开心吗?一路顺利吗?

霞:还好吧,这次去的有点匆忙,准备不是很足,都没能吃到乌兹别克斯坦的手抓饭...

智:那种事就吃一堑长一智吧!对了对了,有没有给我带回来什么特产啊?

霞:瞧给你急的,你特意跑来接我就是为了要特产吧...这大中午的没吃饭吧?

智:对啊!等下还要帮你提行李呢,所以说这特产...

霞:好啦。看在你这份殷勤上,喏,我包里还有些吃的,是夏利波娃给我带在路上充饥的,你先拿着吃吧。

智:哇,这么多...这是什么?面包吗?

霞:这是中亚地区很常见的馕,你以前没见过吗?

智:咳,馕这东西我当然知道,可是路边卖的都是完整的呀?

霞:人家的馕习惯切成碎块吃,做法很独特也很多样,你尝尝就知道了!

智:哦...好吧!谢谢你了!不过我还是先帮你把这些大包小包装进我的旅行箱里吧,来,这些馕先放在一边...

霞:嘿!看着点,我在飞机上可是没舍得吃光,特意给你带回来的!知道吗,你把馕放倒了,这在当地可是很不尊重馕的举动哦。

智:什么?这又不是披萨...好吧。

分析点评

相对于更多时候用来宴请客人的手抓饭,馕算的上是更加平民化的,乌兹别克人每天必吃的主食,一些和馕做工相似的面包近年来也备受推崇。乌兹别克人对馕有特殊感情。在乌兹别克斯坦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带上50个馕,就可以穿越克孜勒库姆沙漠。可见馕不但是乌兹别克人的主食,还是帮助人们在恶劣环境中生存下去的亲密伙伴。乌兹别克馕有数十种,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撒马尔罕馕。撤马尔罕馕中通常有蜂蜜、葡萄干、核桃等辅料,上面有各种各样的花纹,是乌兹别克人向远方客人赠送的佳品。人们在吃馕时也规矩多多:需要把馕分成数块,馕心不能向下放,据说哪是馕的“脸”。馕经济方便,老少皆宜,正式用餐时是主食,招待客人时可做饭前茶点,更是吃抓饭和烤羊肉串时不可缺少的辅助食物。

差异点
乌兹别克斯坦中国
以馕为主食的一种,吃馕的时候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馕作为一种少数民族食品,只在沿街叫卖中充当小吃的角色
延伸阅读

乌兹别克人每天的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馕”,以其独特的营养成分和永不走味的口感而著称。它由一种叫做tandir的桶状泥炉或者陶制烤炉烘烤而成,据说,一旦尝过就会喜欢上的味道。据悉,从20世纪中期开始,就有大批的人希望在俄国或其他地方制作这种独特的馕,但都不成功。 
    tandyr是做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因馕是纯手工制作,通常面包师在制作馕时,都是在tandyr这种结构独特的烤炉里烘制,馕在放进tandyr之前,面包师会在馕中间较薄的地方装饰一些花纹。 据了解,这些装饰可以防止馕在tandyr当中变形。在烤之前饢上面也会撒上芝麻,香菜或者罂粟。馕需要在tandyr里面烘烤四到八分钟,再用一种特殊的铲子或夹子取出来。 
    乌兹别克的每一个地区所制作馕都有其各别的品种——采用独特的酵和制作工艺,有着独一无二的口味。传说中布哈拉的王公有一次品尝了撒马尔罕的“馕”,就召集了撒马尔罕的面包师,让他们在布哈拉来为他烘制这种馕。这位面包师前往布哈拉制作后,怎么样也无法做出像撒马尔罕的那种风味。于是王公发怒的质问面包师是怎么回事,面包师实在想不出什么原因,可又没办法,只好说是“原料里面少了撒马尔罕的空气”。 


思考题

信息来源

标签:

浏览: 评论: 收藏:0
乌兹别克之馕(图文)
案例编号:9724
洲:亚洲 国家:乌兹别克斯坦
分类:日常生活
上传时间:2016-06-29 16:32:04
分享者:田禹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