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其他 > 不易理解的批评

不易理解的批评

案例正文

一位乌克兰留学生A因为未能很好的完成老师的作业,其作业中有多处错误,恰巧老师在上课时对包括A在内的多位同学作业情况进行了点评。当提到A的作业时,发现他的错误比其他同学都多,A觉得这次肯定是要大受批评了。奇怪的是,老师并未直接从指出其错误开始,而是对A字迹的工整,作业的规范整洁开始谈起,并对其上课的态度、最近的进步给予了肯定。老师随后话题一转,对A在本次作业中的错误也一一指出,并鼓励A发扬好的方面。这使得A很感意外,感觉这次似乎是老师并不是为批评他,而主要是表扬,顺便批评下。批评和表扬在A这里变得模糊,对此他不太理解。

分析点评

教师很委婉地指出学生的问题,这样更易于接收,而且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和情感,不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由于表达方式的差异,在乌克兰表扬就是表扬,批评就是批评,不会这样委婉含蓄,所以导致笔者很多时候很难理解中国人说话的重点到底是在哪儿,中国人的言外之意实在让外国人费解。因此,在交流的时候,中国人一般先说好的一面或者会肯定对方地观点,然后再转折说不好的或者否定。肯定对方只是一种手段,转折后否定才是真正的目的。先对对方肯定,可让对方在轻松的心理感受中,继续很舒服地接收信息。尽管最后转折了,但这样委婉地叙述反对意见,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了。这样就达到了最终的目的。

差异点
延伸阅读

中国人在表达上是含蓄委婉的,因为中国的文化基础是儒家思想,儒家伦理的核心之一的“礼”,做人必须严格遵守道德教化。谦虚谨慎的人应受到尊重。于是中国人之间总是一直拘于这种“礼”制束缚下的人际关系,中国人一言一行都是以“礼”为标准的,人与人之间不太善于直接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中国人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情感,也是为了维系一个好的社会关系,这样也不会伤害情面。


思考题

信息来源

吉娜:《中乌跨文化冲突及适应对策——以乌克兰留学生在华经历为视角》(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标签: 表扬批评模糊

浏览: 评论: 收藏:0
不易理解的批评
案例编号:5243
洲:欧洲 国家:乌克兰
分类:其他
上传时间:2015-11-05 19:23:05
分享者:徐丽丽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