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建筑 > “石头城”桑给巴尔

“石头城”桑给巴尔

案例正文

王亮一直渴望去看一次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这座有石头城之美誉的城市,终于有机会独自旅行在这个美丽的城市,

桑给巴尔城中曲径幽深,有喧闹的集市,有许多清真寺,还有装饰得富丽堂皇的阿拉伯式房屋。最初建造这些房屋的主人为了同周围的人攀比,不惜任何代价极力渲染、粉饰他们的住所。而那些木质大门上的雕刻更是林林总总。市区建筑物的高大木门上布满铜钉,华丽的图案精雕细刻,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风格。

据估计,这些手工雕刻艺术品可达500多种,它们的存在,更加鲜明地体现了当时那种奢靡的攀比风气。徜徉于这座被无数条狭窄的街道和小巷环绕、令人心醉神迷的宫殿,就必须抽出几天的时间来,才能一领小镇所独具的风骚。

桑给巴尔有“石头城”之誉。市区西部临海一带为古老的石城区,当年桑给巴尔帝国的石造城墙、塔形堡垒和原苏丹王宫珍奇宫至今尤存。石头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虽然它的名字有些平淡,但是这丝毫不能影响它曾经是桑给巴尔文化中心的重要历史地位,200多年以来的历经沧桑却没有改变石头城的这种地位。它们通常以栲树做支柱,用珊瑚岩和石灰浆垒墙壁,屋顶由漆成暗红或白色的铁皮盖成。这类建筑最具特色的要算它的大门了,这种闻名于世的“桑给巴尔门”通常都是用当地产的菠萝蜜树或从非洲大陆和印度进口的柚木等硬质木料做成。高大、厚重,每扇门上通常都有类似我国古代官府大门上的那种横竖各排列四至五排的铜制饰钉。所不同的是,我国这类大门的饰钉是圆形的,而桑给巴尔门的饰钉是尖的。门上雕图代表着不同的含意,也反映房屋主人不同的喜好。差不多每个门的外圈都要刻上一条链子,这样可以保佑全家免受灾祸。这种被认为是“国粹”的大门作为文物受到保护

图片16.jpg图片17.jpg

分析点评

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大多数建筑物均建于19世纪,当时桑给巴尔是印度洋地区最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之一。桑给巴尔的珊瑚岩是优良的建筑材料,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就是这种材料极易腐蚀。所以,遗址中的绝大部分建筑物都经过了大规模的整修,其中还有几所建筑物受到了彻底的改造这座“石头城”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那时候乘着独桅帆船的阿拉伯商人借着印度洋季风的帮助,来到这儿经商,不少人在这里定居下来,与当地土著居民通婚,产生了斯瓦希里文化,流行于东非现在成了坦桑尼亚、乌干达、肯尼亚等国的官方语言就叫斯瓦希里语。随后波斯人也陆续来到,他们同先于他们到达的阿拉伯人一起带来了伊斯兰教。漫步街头,随处可见的清真寺,考究的、简陋的、大的、小的,据说共有51座,构成了石头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斯瓦希里文化还造就了融阿拉伯、印度和非洲风格于一体的建筑,,一扇造于1695年的据说是最古老的大门现在陈列在石头城的桑给巴尔博物馆。这种门的模型还被当作桑给巴尔最贵重的礼物,送给桑给巴尔人认为最尊敬的客人。南京鼓楼医院的周志耀教授60年代作为中国医疗队专家在桑工作期间,为肯定并感谢他为桑给巴尔人民的健康所作的贡献,坦桑三军总司令就亲自送给他一对缩小了的“桑给巴尔门”,还意味深长地说:桑给巴尔的大门对中国医生永远敞开。

差异点
坦桑尼亚中国
桑给巴尔的这类门的饰丁确是尖的我国的建筑物给各地因其生活习俗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其中园林是江南特色的建筑物。而我国的官府门的饰品是圆形的

信息来源

浏览: 评论: 收藏:0
“石头城”桑给巴尔
案例编号:9983
洲:非洲 国家:坦桑尼亚
分类:建筑
上传时间:2016-07-01 09:35:33
分享者:邓军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无相关信息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