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其他 > “马来希”

“马来希”

案例正文

“马来希”是外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埃及人口头语,一般视它为办事不认真出了差错或过失后的自我解脱词。譬如,你雇用的司机没有准时到达,你批评他为什么迟到。他会笑着回答:“马来希,我有点儿事。”其实,“马来希”还有它功不可没的正面作用,它有化解矛盾、缓和人际关系、避免冲突的效应。你不小心踩了他人一脚,对方说一句“马来希”,事情就到此了结。笔者曾在埃及街头目睹一件小事:一辆小汽车在红灯前停下,后面的车未刹住轻轻地撞了一下前车,两名驾驶员走出车外,互相道一声“你好”,各自看看自己的车,没有伤痕,便说一声“马来希”,各自开车离去。同行的中国人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地说:“如果在中国,前面的司机可能吹胡子、瞪眼睛,怒气冲冲地出来先骂一句:‘你瞎了眼!没看到我车停着。’一言不合,两人吵起来,随后引来一大帮人围观。”

分析点评

埃及人天生温和、安详、优哉游哉。见面时你好我好,街上不见吵架、打架。走路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办起事来,从容不迫,慢慢吞吞。如果你着急地催他,他会微笑地说:“耐心是美。”在埃及的外交界,谈到埃及人性格时,人们借用美国著名的IBM电器公司的名字,戏谑地称呼埃及人是“IBM”。上述三个英文字母代表着埃及人三个口头禅:“I”表示“因夏爱拉”(如果真主愿意的话);“B”为“卜克拉”(明天);“M”代表“马来希”(没事儿、没关系、不要紧)。 埃及人深信人生祸福都是天意和命中注定的。庄稼遭自然灾害,颗粒无收,农民会说“马来希”。甚至自家孩子被车轧死这样不幸的事,父亲也会说一声“马来希”。因此,一些欧洲人嘲笑地称埃及为“马来希之国”。

差异点

信息来源

吴德成,王湘瑛著,埃及,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87页

标签: 马来希

浏览: 评论: 收藏:0
“马来希”
案例编号:6912
洲:非洲 国家:埃及
分类:其他
上传时间:2015-11-19 22:42:52
分享者:郭芳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无相关信息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