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日常生活 > 我不老

我不老

案例正文

A是中国学生,B是捷克来华留学生,C是B的儿子

B是来自捷克的留学生,在北京某大学学习汉语,C是她的儿子,在北京一所国际学校读书。一个周末,B和C邀请同样在北京某大学读书的中国学生A陪他们一起爬八达岭长城。

长城非常有名,他们来的这一天天气非常好,爬长城的人不少,既有大人也有小孩儿。A一路上向B和C介绍了一些关于长城的历史和故事,等他们真正来到长城的时候为长城的巍峨延绵的壮观震撼不已,连连赞叹。爬了一会儿,逐渐感到体力有些不支,他们旁边的一对中国父子也有些累了,这时那位中国父亲看了看B和C说对自己的儿子说:“你看,老外都来爬长城了,你得加油啊!”听了他们的话B很疑惑,心想:“我又不老,为什么叫我老外呢?”还没等将疑惑说出口,又听那位父亲说:“那个老外(C)看上去跟你差不多大,你别被他比下去呀,加油!”稍作休息后那对父子继续爬长城了。他们走后,B将疑惑托盘而出,向A问道:“刚才那个人为什么叫我‘老外’,我又不老?我的儿子更不老,为什么也叫他‘老外’呢?”

分析点评

关于“老外”一词的疑问实质上是对该词中“老”的误解。在西方国家,“老”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在他们眼中,“老”代表着无用、过时,代表着该退休了。直接称对方“老人”或做出一些让对方感觉自己年龄大了的行为,都会让对方不满,甚至伤害对方的自尊。然而,在中国文化中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而且“老外”词中的“老”并不是指“年纪大”的含义,而是由这个含义逐渐演化而来成为了一个前缀。中国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字逐渐由“年纪大”演化出“可尊可敬”“可亲可近”等含义。 作为名词前缀的“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分别具有“可尊可敬”、“可亲可近”、“可笑可怜”和“可怕可恶”的不同语义色彩。 “可尊可敬”如老天爷、(太上)老君、老子、老娘、老师、老爷、老总等 “可亲可近”如老兄、老大、老婆、老公、老板、老乡、老农、老百姓等 “可笑可怜”如老好人、老粗儿、老妈子、老几、老抠、老土、老帽儿等 “可怕可恶”如老鸨、老虎、老鹰、老鼠等 其中,“老外”属于上述第二种,表达亲近友好的情谊和感情色彩。另外,因为中外平等了,也就随便了,可以开开玩笑,所以“老外”的称呼在某些场合又多少带着点儿并无恶意的调侃味儿。在懂得中国人敬老的传统的基础上理解“老外”之亲近的含义能够帮助解决“老外”的疑惑。

差异点
捷克中国
西方人衰老禁忌中国尊老敬老

信息来源

真实事件记录
浏览: 评论: 收藏:0
我不老
案例编号:6875
洲:欧洲 国家:捷克
分类:日常生活
上传时间:2015-11-19 21:59:35
分享者:李林平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无相关信息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