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猴精”和《狼和七只小羊》这两则童话的前提都设定为:母亲不在家,临行前嘱咐孩子“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坏人趁此机会,经过一番狡猾的装扮,成功闯入家中,对孩子们造成了伤害。但在随后的情节中,两则故事发展方向完全不同。“老猴精”中的哥哥门闩儿在弟弟门鼻儿被吃掉后,逃到枣树上,引诱老猴精爬被涂了油的树,在老猴精爬树失败后,主动提出要用绳子拉她上树,借此将老猴精摔死,并把尸体埋葬起来,而后卖掉了从埋尸地点长出来的大白菜。而七只小羊中的一只,侥幸逃过一劫,后来羊妈妈将熟睡的狼肚子剖开,解救了自己的孩子,并在狼肚子里装满石头,使得狼在喝水时掉入井中而死。《小红帽》的故事宣传给儿童的是“不要走不该走的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虽然在基本教育意义上稍不同于前两则故事,但是在后来主人公遇害之后的获救方式上和《狼和七只小羊》如出一辙:猎人划开熟睡的狼的肚子,救出小红帽和外婆,并用石头装满狼肚子,狼也因此而死。
不可避免地,童话故事已变成一种工具,用来灌输给孩子合乎时代架构的道德观。除却童话的美学意义,其对于孩童的教育意义在社会层面上尤其重要。“老猴精”和《狼和七只小羊》教育孩子们“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儿歌中唱到“小兔儿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孩子们应该做的回答就是“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小红帽》则嘱咐孩子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离开正路”。深层次挖掘的话,我们发现,这些教育的话其实都是从主人公的妈妈嘴里说出来的,说白了就是教育孩子“要听妈妈的话”。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不管是中国还是德国的社会,对于“妈妈”这个角色所赋予的“教育意义”。女人在家庭中,应当进行好儿童的教育。即使在其他的童话中,甚至是其他国家的童话中,我们都很难找到一篇“爸爸嘱咐孩子要⋯⋯”的故事。 但对这三则故事进行中德比对时,不难发现“孩子”和“妈妈”包括其他配角的出现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老猴精”童话里的两位小主人公门闩儿和门鼻儿是男孩子,母亲这一角色从回娘家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门闩儿靠自己的智慧解除了危险,甚至后来还会靠卖掉“大白菜”来从担货郎那里换取自己想要的食物。小红帽是个女孩,她被狼吃掉后,出面拯救她的是个猎人,猎人在这里代表了“父亲”,它宣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家庭规范:父亲的重要性及女人的顺服。七只小羊则性别不明,拯救它们的是母亲,并且母亲显示出了绝对的聪明才智,从开始的未雨绸缪,到最后想出主意救出小羊并杀死恶狼。如此对比,显示出中国男孩子的理想形象:聪明、智慧、自立等等,中国的家庭是以男孩为中心的,并且时刻教育男孩要提防女人。相对于小红帽和小羊不能摆脱父母维系的角色设定,表现出那个年代德国人对于儿童、尤其是女孩的看法:软弱愚蠢、需要拯救。
董吉颖《中德文化比较研究》
信息来源
标签: 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