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是一名布隆迪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志愿者教师。他负责的是高级班的精读课。案例发生在某节综合课的课堂上,这堂课的内容是学习本课生词,这些生词是和体育运动有关的。LY按照之前准备好的教案按部就班的开始了生词的讲授。导入部分合情合理且非常自然,顺利的过度到生词讲解部分。读生词时LY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生词读音,而后开始了生词的讲解。在讲到“运动”一词时,LY通过问学生“你喜欢什么运动?”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生词“踢足球”,“打网球”的印象。随后LY进行了拓展,告诉学生他喜欢什么运动,当说到“打羽毛球”这项运动时,学生表示出困惑。LY又问了一遍学生知不知道“羽毛球”,学生依旧表示不知道。后来李LY分别使用了英语,法语进行翻译都无法让学生理解。再后来他又在黑板上画图,学生还是不知道。最后,他突然看见教室里的挂图上有“羽毛球”,他马上指给学生,这时才有为数很少的几名学生知道了“羽毛球”到底是什么。下课后,LY经过和学生们的探讨才得知在布隆迪几乎没有人玩羽毛球,他们的母语里也没有“羽毛球”这个词。
该教师在教学中能做到教学环节安排合理且层层递进,在词汇教学中没有忽略语音教学。在遇到学生不理解的名词时,该教师并没有急于用媒介语直接翻译,而是在确定学生真的不知道“羽毛球”这个词语以后才对其进行了翻译。该教师在处理问题时能做到应变灵活,采取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但是该问题的出现源于教师课前准备不充足,对中布两国在体育运动方面的差异了解的不够全面。不过该教师能够在课后和学生们交流探讨,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 此案例反映了中布两国体育文化之间的差异。中国的国球是乒乓球,中国人喜欢玩乒乓球,羽毛球这一类比较柔和的运动。而布隆迪人受西方文化影响,喜欢玩足球,篮球,网球等进攻性较强的运动,我们应理解两国之间这方面的文化差异,让学生开拓视野的同时学到汉语知识。
布隆迪 | 中国 |
羽毛球运动,在布隆迪几乎无人知晓 | 在中国,羽毛球运动几乎家喻户晓 |
信息来源
李阳,布隆迪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国际汉语教育案例征集表》,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