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吴赛娟作为汉语教师志愿者来到俄罗斯伊尔库兹克,居住在学校设在什利亚莫娃大街10号教学楼一间经过改造的宿舍,由于是一个人居住,吴赛娟常常邀请学生或者中国教师到自己的宿舍品尝中国美食,尤其是红烧肉深受大家的喜欢。几个月后,驻地学校的一位汉语教师(俄罗斯人)告诉吴赛娟,以后不要在学生的上课时间做饭了,饭菜的香味从她的宿舍飘到过道、教室里,老师和学生没办法好好上课。听到这样的抱怨,吴赛娟感到很沮丧,也很伤心。
首先,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一日三餐是及其重视的,特别是午饭,一定要吃得好,作为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吴赛娟在国外工作生活,不适应当地饮食自然而然会想到要自己做饭,但是她却把自己对三餐的重视直接迁移到了目的国人的想法中。其实,俄罗斯的午休时间很短,只有一个多小时,他们的午饭也很简单,一般是一份沙拉,几片夹着黄油奶酪的面包或者小点心,外加一杯咖啡或茶。这些信息差造成了双方的交际失误,吴赛娟不理解俄罗斯人为什么能如此“凑合”,而俄罗斯人也难以理解中国人对三餐的重视甚至是狂热,只要彼此间的沟通交流,相互了解对方的饮食文化,这样的误会就不会产生。 其次,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俄罗斯人属于直线式思维,有了冲突或者不愉快,他们会直接当面提出,希望对方可以改正,而作为非直线式思维方式的中国人很难接受这样的直截了当,会让当事人很没有“面子”,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这种不愉快应该委婉地想对方提出,希望她以后多多注意,而不是这样直接指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不同的行为方式,俄罗斯人认为只是给对方提出一个建议,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中国人会因此而感到伤心难过。 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大多都是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或者沟通不畅造成的,作为一名即将走入另一种文化中工作的汉语教师志愿者,我们应该多了解目的国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在平时工作学习中不要触碰当地的文化禁忌,多和身边的学生、同事等交流沟通,消除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俄罗斯 | 中国 |
午餐不重要 | 午餐很重要 |
说话要直接 | 说话要委婉 |
1】: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一日三餐不可少;
中国人本来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一天两餐,早上出去工作前一顿饭,下午工作结束回来又一顿。但是,大约在秦末汉初,改成了一日三餐。改变的原因有很多。有一种理论是,当时平民一日两顿,但是贵族们奢侈享受,一天吃三顿,而皇帝就更多了,一天可能吃四五顿。另一种理论是,秦朝末期项羽和刘邦逐鹿中原争天下的时候,项羽为了鼓舞士气,给将士们加餐,由每天吃两顿变成每天吃三顿,一时间士气大振;刘邦听说之后,也给将士们加餐变成一天三顿。久而久之,这种一日三顿的习惯就保留下来了。
一天三顿中,午餐提供了一天营养的四到六成,晚上由于活动量不大,所以中国营养师主张早餐和午餐要注意营养的丰富,有了“早上吃得像皇帝,中午吃的像大臣,晚上吃得像乞丐”的说话,意思也是一样的。中国人遵循中医之道,十分讲究养生,所以一日三餐不可少,其中午餐尤其重要。
2】说话方式要委婉
中国人说话不会直接表达意思,而是希望话语对方能够听出说话人的“话中话”。意思太直接,中国人会觉得容易伤害到别人,而且听话人也绝对不喜欢这种言语上的犀利直接。
中国自古自封礼仪之邦,行事讲究,各种经书典章泛滥,都是要求对德行的修养,讲求养成“君子之德行”。所以发展到现在,中国人成就了他谦卑拘谨的行事风格;而西方人跟我们是截然不同的民族,生长环境决定了他们的发展方向,西方人历来很好斗,而且天生体型魁梧,这些都决定了他们说话大胆,不会顾忌。而且很多国家是移民国家,大杂烩的融合消除了他们各自的秉性,需要的是直接了当的表达来意,说话委婉估计可能影响到发展。
1、如果你发现中国人总在厨房做饭,油烟很多,要怎么说中国人才比较容易接受?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