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的中国籍老师A,因国内家人病危,被迫请假回国。就A的课如何处理上,中外院长研究后决定让B老师接替。不久,B分别接到两位院长的邮件。
中方院长邮件:
B老师,你辛苦了。
不知道你最近忙吗?
手头的活还剩多少呀?
A老师你认识吧,他家人病危被迫回国了。
我们也是实在没办法,您看他走的这段时间您替一下课如何?
如果没问题,下周开始请您过来代课。
外方院长邮件:
B老师,下周开始,您到XX教室上OO课。
您代替的是A老师的课。
A老师家人病危,已经回国。
从案例可以看出,中国人明显表达的时候要做铺垫,要委婉,不会直接点破问题,而是迂回渗透,争取做成,商量的语气易于他人接受。如果没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外方直来直去,命令的口吻,有时会让人觉得生冷强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马拉维 | 中国 |
非洲人继承了德法那种直接线式,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 我国人谦虚谨慎,喜欢铺垫、曲线表达自己的意思 |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