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日常生活 > 西班牙的日常生活与中国的差异

西班牙的日常生活与中国的差异

案例正文

1.对西班牙的第一印象就是“车让人”。无论是十字路口的斑马线,还是大大小小的车道,只要你穿过马路,路上的所有车辆皆为你停下让行。刚开始过马路的时候,感觉非常不习惯,如果停下站在路边等车开过的话,车里的司机便会挥手致意,让我先通过马路。这一点和国内的“人让车”现象时截然相反的。

我也就这一点情况问过当地学生。他们表示,这个“车让人”是他们严格的交通规定,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都必须让正在通过的行人先过。

2.对于流浪动物,西班牙人表现得非常友好。在城市居民区较密集的地方,常常可以看到有一些猫、狗、鸽子聚集。这些动物都并非家养,却得到不错的照顾。特别是下午五六点的时候,很多居民都会将家中的食物拿到固定的地点投喂流浪动物,甚至去超市买特定的宠物粮食给它们。流浪狗的耳朵上都有固定的标识,表示打过防疫针。同时,流浪动物对人的态度也很好,见到人经过,还会凑上去表示友好。

3.西班牙的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意识较差。在乘坐公交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老年人上车,而年轻人无动于衷的现象。几个月前,来自中国的L老师在乘坐公交车时,给上车的老人让座,可是老人不但不坐,还有点儿不高兴。后来才知道,这个国家的老人比较不服老,觉得自己不需要得到特殊照顾。相反,在这里,大家一定会给小孩子让座,特别照顾年纪小的孩子。

4.西班牙独特的点头摇头习惯。在这个国家,摇头表示“是”,点头表示“不是”。刚刚来的时候,有一次等公交车的时候,看到一位女士问售票员是否到某一站点,售票员摇了摇头,女士就赶紧上车了。当时,笔者觉得非常奇怪,后来了解到他们的这一习俗后才恍然大悟。

当然,这个习惯也在转变当中。笔者在担任对外汉语教师期间,跟很多学生讲课的时候,他们都能够根据点头摇头表达意思,而点头摇头的习惯也跟世界同步了。笔者问了他们原因,他们表示,在学习各国文化之后,他们也逐渐了解到了世界各国的习惯,特别是学习了英语后,对于这一习惯也在慢慢转变。为了不让其他国家人造成误会,他们尽量避免单纯的点头摇头,而是加上语言表示。

分析点评

1.就这个情况而言,以人为本的“车让人”行为我们必须提倡,这样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行人的安全,也能提高行车者的意识。但是,对比我国的情况,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不同国家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们国家,特别是在城市地区,人口密集度很高,如果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一味地指望“车让人”,这样就会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甚至是交通事故。所以,在我国,车辆行人同时遵守交规,达成“互让”的模式才是比较合适的。 2.笔者居住地点楼下就有很多流浪的猫狗,起初会担心这些动物会不会咬人,在问过周围居民后,他们举得很诧异。他们问:狗为什么要咬人?它们是人类的朋友,它们知道人类给它们食物。在得到这样的回答后,笔者不禁反思,在我国,很多流浪动物无人照料,极少数人会定时定点投喂流浪动物,这些动物的下场往往都是非常残酷的。纵观西班牙,这个国家虽然不大,人也不多,可是善待动物的意识非常之高,所有人都把动物当做朋友,更是把喂动物当做是义务,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 3.不服老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精神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西班牙人的生活态度。在这种环境中,我们可以多借鉴中国的敬老之礼,但是通过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去表达。比如说,看到老人上车,可以自己站起来空出座位,表面上不直接说让座,但是能够让老人得到一定的照顾。诸如此类的方式还是可行的。对于这样的一种行为习惯,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在互相尊重的情况下,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帮助。 4.这是一个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相互融合,逐渐同质化的一个过程。没有好坏之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他们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学习。但是,笔者认为,自己国家的特别习俗也是能够代表历史文化的精神产物,在不伤害大众利益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得到尊重和传承。

差异点
西班牙中国
“车让人”“人让车”
对流浪动物的态度:“友好”对流浪动物的态度:“害怕嫌恶”

信息来源

浏览: 评论: 收藏:0
西班牙的日常生活与中国的差异
案例编号:3270
洲:欧洲 国家:西班牙
分类:日常生活
上传时间:2015-10-14 13:21:44
分享者:彭涛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