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同样的木梁架结构体系的中、日传统建筑,从12世纪日本镰仓时代开始,在建筑平面上就已经出现明显分异;到了14世纪日本室町时代以后,日本建筑整体上与中国建筑更是渐行渐远,其建筑形象开始表现出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在园林等领域表现出全新的创造力。中国满足于对称庄严的轴线,其权力审美的意识至今仍在官方建筑审美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日本建筑的平面布局,则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在20世纪初期现代主义建筑体系成型的过程中,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建筑审美意识也以某种形式加入其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主义的走向。最终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在面临西方建筑体系的冲击时,日本建筑的现代转型远比中国迅速。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建筑在国家整体建筑体系的现代转型这一课题上,已经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中国建筑体系则在21世纪初,初步完成了现代转型之路,但与日本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两国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获奖次数与人数对比,是中、日现阶段建筑设计水准的真实写照。
与日本相比,中国在“什么是美的”这个问题上,要形成多元的审美价值观无疑还需要假以时日。艺术教育、历史教育的欠缺,使得“真实”这一最重要的价值在现实中往往被践踏。本来应该是“礼”于外规范其行为,“工”于内探索其本源,在中国由于建造传统被割裂,对于形式的病态追求直到今天还影响着我们对于传统建筑及其现代转型的态度。20世纪80年代冯纪忠先生设计的松江方塔园,其实已经给出了中国建筑现代转型的一种合理可能性,但其价值远未被充分认识。而王澍的创作,其价值不在于传统材料形式上的重组,而在于对其建造可能性的重新探索。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转型之路,虽然已是百里之路过九十,但仍任重道远。
案例来源:万谦.礼·工——中、日传统建筑现代转型的比较[J].城市建筑,2014,25:29-31.
日本 | 中国 |
多样性 现代性 | 单一性 传统性 |
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得主:王澍
王澍,1963年11月4日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成长于新疆、北京、西安。小学、初中均毕业于铁一局西安子弟学校。1981年毕业于中铁一局西安中学。1981年后游学江南。
1981年被东南大学(时称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录取。
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建筑学硕士学位(导师:齐康院士)。
1988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1990年建造的海宁青少年宫是王澍的处女作。
200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获博士学位(导师:卢济威),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
1988年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硕士毕业后,他来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从事旧楼改造,及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研究。
2000年,王澍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开始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扎根杭州深度耕耘。
2002年,他出版了专著《设计的开始》。
2011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
2011年底,王澍受聘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荣誉教授,做了题为“自然形式的叙事与几何”的演讲,他对着台下怒吼:“I tell you the truth!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我告诉你们真相!中国就是想变成美国!中国就是想变成美国!中国就是想变成美国!)。
2012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
中国建筑师王澍获普利兹克奖
2013年,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4月18日,《时代》杂志发布2013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入选。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杭州南宋御街、上海世博会滕头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五散房等都是他的建筑作品。“中国建筑的未来没有抛弃它的过去。”这是《时代》杂志最认可王澍的理由,另一种认可源自王澍选择建筑材料的“环保”理念。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