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正文
日本人的非言语行为偏向封闭、内向型,中国人的非言语行为侧重外向、开放型。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国家所表达的涵义是不同的。日语有日语本身的非语言信息传达体系,同样,中文有中文固有的传达方式。在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交流中,可以想像得到,中国人用中文的思维去接受日语的非言语信息的传达方式,或者相反,日本人用日语的思维去接受中文的非言语信息的传达方式,就会形成自己固有的思维框架和对方所理解的思维框架的碰撞。在表达感情时,日本人总是给人一种有所保留的感觉。与此相比,中国人多数都会将自己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日本人一般不会大声哭泣,同时也很少放声大笑。在中国,经常可以看到同性的两个人手拉手一边走着一边说话。在中国人眼里,这是亲密友好的一种表现。但是,在日本人看来,就有可能被怀疑为是同性恋。这是因为,在日本,手拉手、肩搭肩这样的接触行为只有异性之间才会有。
分析点评
通过比较,中日两国在非言语行为上有共同点和不同点,正因为两国一衣带水,有相同的文化渊
源,才会有这种相似点;又因为各自的民族性和文化发展的轨迹不同,才会表现出差异。总体来说日本人的非言语行为偏向封闭、内向型,中国人的非言语行为侧重外向、开放型。如同语言根据文化不同有所差异一样,非语言行为也是因文化差异而大相径庭。尽管通过非语言行为传达的信息量要比语言多得多,但非语言符号远没有语言符号那么多,而且没有语言行为的体系化和辞典化。
案例来源:
[1]陈丽.试论中日非言语行为的差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0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