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日常生活 > “OK"不"OK"?

“OK"不"OK"?

案例正文

J.R在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担任教师志愿者工作已经快半年了,在这半年里她和学生之间相处得很愉快,不过这中间仍然有一个小插曲。在J.R的课堂上,她非常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和回答问题,并且每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她都会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表达她对学生的认可,慢慢的学生都很喜欢在她的课堂上回答问题。随着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所以J.R在鼓励学生的时候也会用手势表达她的满意,所以每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她经常用“OK”的手势语,不过不知道怎么的当她第一次使用这个手势语的时候,她发现学生的表情都有点微妙,开始为了照顾课堂节奏她并没有多在意这种情况,但是随着她“OK”的手势语越用越频繁,她渐渐发现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慢慢变少了。

案例来源:

魏建立:《浅析中国和坦桑尼亚家庭观的文化差异》【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分析点评

中坦两国的手势语存在着禁忌功能上的差异。中国人普遍使用的一个表示“OK”的手势语在坦桑尼亚却是一种表示蔑视意义的语言,成了禁忌。所以当J.R第一次使用这个手势的时候,学生们之间都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情绪,他们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使用这个手势,他们开始会简单的以为是自己的回答并没有让老师满意,可随着老师这样的手势使用的越来越频繁,他们渐渐感到了巨大的困惑和不适。

差异点
坦桑尼亚中国
OK的手势表示蔑视,属禁忌手势语OK表示没问题
延伸阅读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障碍,中国与坦桑尼亚分别是东方文化和非洲文化的典型代表,两国人民的禁忌内容与禁忌形式也不尽相同。比如坦桑尼亚人伸出拳头,是相互问好。而中国人伸出拳头,是难以压抑自己心头的怒火。


思考题

信息来源

标签: 手势语禁忌

浏览: 评论: 收藏:0
“OK"不"OK"?
案例编号:1768
洲:非洲 国家:坦桑尼亚
分类:日常生活
上传时间:2015-09-20 22:23:28
分享者:陈文倩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