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教育 > 腼腆害羞的波兰男孩儿

腼腆害羞的波兰男孩儿

案例正文

来克拉科夫孔子学院实习的半年时间,密集接触了各个年龄、不同水平的波兰学生。上个学期带了五个小学班,将近100个孩子,两个孔院成人班近30个成年学生。由于在克拉科夫很少能看到亚洲面孔,平时打交道的除了孔院汉语老师几乎都是波兰人。在和学生的接触中,明显能感到波兰人的含蓄与内敛,尤其是男孩子。有几次在课上叫他们回答问题,他们竟羞涩地刷一下红了脸。我的课一直注重设计以交际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活动,强调互动性,加大学生的汉语使用量与课堂参与度。女孩子大部分都很配合,有几个男生却总也放不开,我经常鼓励兼引导,课堂气氛慢慢地活跃了起来。

而让我意识到这有可能是一个跨文化问题,则是在一次“课堂突发事件”中。那天孔院的一个老师去参加学术会议,我来替她上课。由于是代课,之前对这个班的学生情况一无所知,简单的自我介绍后便进入主题。讲到 “经常”这个词便扩充了“很少”“总是”“从不”等频度副词,我想让学生通过回答我的问题来习得“频度副词”用法,顺便复习上一个单元学过的动词。于是便挨个提问:“你经常打球吗?”“你经常购物吗?”“你经常旅行吗?”前几个学生都答得很好。轮到一个眉清目秀的男生时,我半开玩笑地问道“你经常约会吗?”(上个单元学了“约会”这个词)空气静止了1秒钟,他竟然说“It’s a little rude.”我一时有点儿不知所措,原本是想以新词带旧词练习,然后通过一个小玩笑“破冰”活跃课堂气氛,没想到却发生了这样尴尬的事情。还好我冷静下来,面带微笑地说: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练习“经常”、复习“约会”而已,如果你不喜欢这个问题我们换一个“你经常游泳吗?”他也没有再说什么,回答“不,我很少游泳。”就这样算是化解了这个“危机事件”。

还有一次是在自己的班上,学期中新转来一个男孩子。在课堂交际环节,我觉得不让他参与不好,便给他安排了一个简单的任务,有困难的话在我的帮助下也肯定能完成。没想到他非常羞涩地说:“I’m too stupid.”不愿意参与。然后我又赶紧安慰这个“玻璃心”的男孩子说:并不是这样的,你很聪明。你是新同学,很快就会赶上我们的进度。

分析点评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崇尚语言和行为的委婉、含蓄。但是对于年轻人而言,“男女朋友”话题早已不是一个敏感的隐秘性话题,我们可以大方地谈论。而欧洲人向来给人的感觉应该是热情奔放、思想自由,谁知道“你经常约会吗”这样的问题竟触到了他的“雷区”。腼腆害羞、敏感、自尊心极强的男孩子好像也不太符合我头脑中的欧洲人形象。虽然这都是个例,但对波兰男孩子的性格也可窥见一斑。

胡文仲(1999)认为刻板印象使得人们不能客观地观察另一种文化,使人们失去应有的敏感。刻板印象最大的局限是以偏概全,忽视个体差异。它对一个群体做了过度的概括,没有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和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了这些课堂实践,我对“刻板印象”的感受尤其深刻。在此之前,对欧洲人的印象笼统而又单一,以偏概全地认为相比中国人的含蓄内敛,欧洲人都应该是热情奔放的。在实际接触、了解他们的文化、历史后,才发现这样的刻板印象局限性太大了。波兰的地理位置、历史因素、社会发展都对他们的民族性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基于民族性格,不同的性别、年龄等又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这对我们教学中方式方法的选择尤其重要。国际汉语教师要做的是了解当地文化、积累经验、多做反思从而提高跨文化敏感度、打破这种由自我局限而产生的文化定势,逐渐积累自己在多元文化教学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事实证明,在充分的移情后,教学工作还是能顺利、愉快开展的。比如和他们彼此熟悉、相处成为朋友后,他们可能会主动和你开玩笑;敏感害羞、自尊心极强的男孩子在宽容与鼓励下,也勇敢地开始展现自我。

差异点
波兰中国
欧洲人也不是热情奔放中国人不是含蓄内敛

信息来源

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中心

标签: 话题的敏感性

浏览: 评论: 收藏:0
腼腆害羞的波兰男孩儿
案例编号:10338
洲:欧洲 国家:波兰
分类:教育
上传时间:2016-07-04 20:57:10
分享者:吴极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无相关信息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