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正文:
来克拉科夫孔子学院实习的半年时间,密集接触了各个年龄、不同水平的波兰学生。上个学期带了五个小学班,将近100个孩子,两个孔院成人班近30个成年学生。由于在克拉科夫很少能看到亚洲面孔,平时打交道的除了孔院汉语老师几乎都是波兰人。在和学生的接触中,明显能感到波兰人的含蓄与内敛,尤其是男孩子。有几次在课上叫他们回答问题,他们竟羞涩地刷一下红了脸。我的课一直注重设计以交际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活动,强调互动性,加大学生的汉语使用量与课堂参与度。女孩子大部分都很配合,有几个男生却总也放不开,我经常鼓励兼引导,课堂气氛慢慢地活跃了起来。
而让我意识到这有可能是一个跨文化问题,则是在一次“课堂突发事件”中。那天孔院的一个老师去参加学术会议,我来替她上课。由于是代课,之前对这个班的学生情况一无所知,简单的自我介绍后便进入主题。讲到 “经常”这个词便扩充了“很少”“总是”“从不”等频度副词,我想让学生通过回答我的问题来习得“频度副词”用法,顺便复习上一个单元学过的动词。于是便挨个提问:“你经常打球吗?”“你经常购物吗?”“你经常旅行吗?”前几个学生都答得很好。轮到一个眉清目秀的男生时,我半开玩笑地问道“你经常约会吗?”(上个单元学了“约会”这个词)空气静止了1秒钟,他竟然说“It’s a little rude.”我一时有点儿不知所措,原本是想以新词带旧词练习,然后通过一个小玩笑“破冰”活跃课堂气氛,没想到却发生了这样尴尬的事情。还好我冷静下来,面带微笑地说: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练习“经常”、复习“约会”而已,如果你不喜欢这个问题我们换一个“你经常游泳吗?”他也没有再说什么,回答“不,我很少游泳。”就这样算是化解了这个“危机事件”。
还有一次是在自己的班上,学期中新转来一个男孩子。在课堂交际环节,我觉得不让他参与不好,便给他安排了一个简单的任务,有困难的话在我的帮助下也肯定能完成。没想到他非常羞涩地说:“I’m too stupid.”不愿意参与。然后我又赶紧安慰这个“玻璃心”的男孩子说:并不是这样的,你很聪明。你是新同学,很快就会赶上我们的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