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专题 > 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图文)

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图文)

1、 神的来历

西方的神是先天就存在的,是超越于世俗人事的,东方的神则是由世俗的人物修炼而成的。

古希伯来人的宗教领袖叫摩西。摩西所传的《十诫》,后来成为西伯来人最为重要的宗教典籍,是古希伯来教义的源泉。但摩西本来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西伯来人的神,全是因为他接受了上帝耶和华的谕示,耶和华制定他做希伯来人的领袖,带领希伯来人建立他们的新生活。《圣经》写道:“上帝晓谕摩西说,我是耶和华……所以你要对以色列人说,我是耶和华。”摩西之成为神,不是由于他个人的思想、学问或者德行超出常人,而仅仅是由于神的谕示;不是由于自身的因素,而是由于外在的因素。

真正代表西方人的宗教还是基督教。基督教是西方人对古希伯来教进行改造的产物,所以,在它那里保留了古希伯来人的许多宗教因素。基督教的神是耶稣,耶稣是怎么来的?耶稣是上帝耶和华同民间女子玛利亚所生的孩子,是上帝作为自己解放人类、替人类赎罪的一个使者,是上帝与普通人类之间联系的纽带。正因为他是耶和华之子,所以“耶和华的灵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聪明的灵,谋略和能力的灵,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这是说,耶稣的神性(灵性),全来自上帝耶和华。那么上帝耶和华又是谁呢?他是无上的神,是超出于人类世俗之外的神,是先于人类,而且独立于人类而存在的。它是永恒的,绝对的,是一切存在的终极的原因。所以,耶和华是谁?它从哪里来?这是不可以追问,也无需追问的。它的存在和人类没有关系,但人类的存在却全是因为它的创造,人类生活中的神性的东西全是从它那里获得。

在西方的宗教中,所有的神都是上帝赐予的,它来自人类之外,而不是来自人类自身。

在中国宗教中,几乎没有哪一个神是从人类之外的上帝、上天那里得到资格的。在中国上古时代,人们也曾使用过上帝、上天这类概念,但那不是宗教意义上的人格神,而只是指某种外在于自己的神秘的、自然的或社会的了力量。中国的宗教和东方宗教的神,都是由非常平常的、现实的、世俗的人经过修炼而成的。儒教的教主孔子,只是一个少时生活贫困的私生子,后来成为收学徒讲师的教师;道教的主神太上老君,也是春秋时代的一位名叫老子的智者,一位东周朝廷的柱下史,他们都是历史上的实有之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神,不是因为哪个神的谕示,而是因为他们深刻的思想、渊博的学识和伟大的人格。他们以其思想、学识和人格的力量政府了天下的民众,赢得了人们的信仰,故而才慢慢地获得神性,乃至终于变成神的。

同样在东方,印度佛教的主神是释迦摩尼,他也不是从天而降的神灵,而是世俗的真理,解决无数处于痛苦之中的人民,经过四十九天的冥想,终于开悟,成为一个得道之人。又因为他得了道,故能够吸引大批的信徒,尊崇他为思想的导师。在东方,一个得道之人就可以称之为神,这正体现了东方宗教中的神的来历与西方的不同,它不是由天外之神加冕而成,而是一些杰出人物通过精神探索和人格修行的产物。

2、中西宗教神人关系差异

宗教是人对神的信仰,所以神人关系是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基督教中,神人之间是一种相分离的但同时又是很紧密的关系。神是人的创造者,人信仰神,遵从神的旨意,向神祈祷,求神保佑,人的得救与否完全取决于神。基督教禁止人们通过道德实践或修炼成为基督教圣人,从而使人对基督教的圣人或上帝有种高不可攀的感受,这便形成了基督教客观的神人精神。

而在中国宗教中,神与人是一种合一但又很松散的关系。人可以通过自身修养,即可成佛、成仙、成圣。在这种神人关系中,人是全部生活的中心,人的解脱与神的救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西方宗教人本与神本的差异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佛教认为众生无须长期修习,一旦突然觉悟到自身的清净本性,就可以顿然成佛。能否成佛,关键在于自性的迷悟。神宗南派创始人慧能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马宇航)道教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也主要依赖于人的自我修炼。

中国宗教是多神教,崇拜不止一位神;而基督教则是典型的一神教,只崇拜一位神。中华民族有史以来信仰一位至高的尊神,这位尊神被称为帝,又叫做天。儒教认为天是比神更高一级的“神”,其余的各种神都在其下,不能与天并列。这也就等于承认了除天之外,还有许多别的神存在,只不过是比天低一级而已。基督教则强调唯我独尊,唯我为真。摩西十诫第一条:“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也就是说,只有基督教的上帝才是唯一的真神。总之,多神论与一神论的分别是中西宗教精神的重要不同之处,多神论体现了中国宗教中“天人合一”的精神,而一神论则强调了基督教“天人相分”的精神。这两种精神的分别给两种宗教的带来深远影响。

3、中西宗教社会地位和作用差异

宗教在西方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基督教社会中,上帝不仅仅是宇宙万物和人类的创造者、养育者,而且也是人世间政治及伦理秩序的制订者和仲裁者。首先,《圣经》是西方道德准则的首要来源。《圣经》将摩西十戒看作是永恒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耶稣以尽善尽美的道德行为为世人树立了道德准则和道德典范。在基督教社会,教会是培养道德感情的重要场所,教会在教徒心目中具有神圣的位置。西方人经常带孩子进教堂,让孩子从小接受宗教熏陶,以此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教会不仅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还进行大量的社会公益活动,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机构。这样,就把“上帝之爱”、“道德之爱”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到每个教徒的心里,成为支配其行为的准则。其次,《圣经》宣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西方基督教社会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导出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美国《独立宣言》开篇就说 : “一切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他们某些不可割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足见宗教在西方社会的影响。

中国社会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单位,以几世同堂为福,一条无形的链条把家庭成员紧紧地连在一起。节日和婚丧嫁娶也总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进行,而不像西方那样在教会的主持下进行。长期处于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以崇拜祖先为核心,“天人合一”为宇宙模式,在中国,君权大于神权,君主自命为天子,受天命而行使权力,享有至上的权威,宗教只有依附于皇权,在皇权的扶植和利用下,才能得以传播和发展。绝不允许宗教对封建统治的伦理纲常有所危害,一旦出现危害,就会被取缔消灭。中国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和近代中国天主教史上的“中国礼仪之争”,就是典型的例证。中国人认为,生命来自父母,人生在世就应孝敬父老、赡养妻儿、保家卫国。人为人之子,为人之夫,为人之父,血脉相继。死后,自己的血脉能在子孙身上延续,子子孙孙永恒延续,是家庭、家族甚至国家的延续。这种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与西方基督教的影响有本质的差异。

4、中西方宗教对异教的态度

西方的基督教中始终贯彻着一元论的思想,他们的宗教具有排他性,一个人只能信奉一个神,一个宗教,在基督教之外的一切宗教都是非法的,不允许存在的;信奉基督教以外的宗教者被称为异教徒,是要受到惩罚的。西方宗教的神来自上帝的赋予,而这上帝又是超越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绝对的存在。这就意味着,它只能有一个,不能有第二个。

在中国,各宗教之间的常态是互相平等、尊重、交流。相比西方宗教的一元性,中国的宗教具有一种相对性、相容性和多元性。在绝大部分是其,三角并存是一个最常见的局面。中国各教教徒对其他宗教的领袖大多抱有相当的尊敬,很少持有敌对态度的。因为他们都代表了人类中的最高智慧和最高人格,都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灵魂。由于不涉及上帝赋予谁什么使命,故而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因此,在东方宗教当中,教义都比较开放,宗教领袖们亦都具有一种广阔的胸襟,体现了一种宽容精神。


参考资料:

李小华. 浅析中西宗教差异[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9(6)

马宇航 . 人与神:中西宗教精神之比较研究 [J]. 社会科学战线 ,2002(2)

佟德富 . 中西宗教观之比较 [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1)


标签:

浏览: 评论: 收藏:0

您可能在找这些

无相关信息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