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一个小城在每年圣诞节都会举办一个“中国周”,许多中国和德国的家庭都会被邀请,而每年活动的高潮是中国人准备的晚宴。某一年,在一个中国厨师的带领下,十多名中国人为这个晚宴准备了四天。当天晚上,第一道菜上桌的时候,许多德国人就迫不及待地吃起来了,而此时很多中国人还在厨房忙里忙外。最后,当中国人忙完出来时,德国人不约而同地为他们鼓起了掌,中国厨师也是照例发言客套了一番。至此,事情和往年没什么两样,直到一个中国女大学生站出来说了下面这番话:“对不起,我想讲几句,因为我对这个‘中国周’很失望。我们为晚宴准备得那么辛苦,可没有一个德国人等我们从厨房出来一起吃,只留了残羹剩饭给我们,这真是太不礼貌了。”之后气氛变得很奇怪,德国人根本无以应答,中国人也觉得很不自在。
在中国人眼中,这个女大学生的行为不仅损坏了别人的“面子”,也丢了自己及所有在场中国人的“面子”,犯了中国礼仪的大忌。那么一向直率的德国人能接受这样的举动吗?显然也是否定的,因为德国人的“直率”也是分场合的。这个中国学生肯定对德国人“直率”的性格有所了解,但她却用错了场合。我们经常提到:德国人很直率,在表达观点时不拐弯抹角;中国人比较含蓄,不直接表达想法。但这种差别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以为德国人在任何场合都是直来直去,而不给他人留情面,就大错特错了;反过来,也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含蓄间接的。用一种定势的思维去解读两种文化特点,是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
德国 | 中国 |
中德的思维定式 | 中德的思维定式 |
信息来源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