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日常生活 > 究竟来不来呢?

究竟来不来呢?

案例正文

法国人邀请中国客户吃饭。打电话给他,说明邀请的时间和地点。但是这位中国的客户既不说“来”,也不说“不来”,而只是说:“Ah,mercibeaucoup!(啊,太感谢了!)Vousêtestrèsgentil.(你真是太好了!)”这样的回答令法国人摸不着头脑,他有点儿着急,只能继续追问:“Vousviendrez,oui,ounon?(您究竟来不来?)”对方却又说:“Danscecas,j’essayeraidevenir.(那我争取来吧!)”这样的回应令他觉得中国人怎么讲话这样含含糊糊,不着边际。

分析点评

其实双方都觉得对方怪,根源在于发出“邀请”的同时,不同文化的人对反应方式有着不同的期待。法国人重视个人的权利和私人领域,在完成“邀请/接受”这一组活动时,双方采取的是一种流线形的行为模式,即请的人只说一遍,被请的人也当场表示“接受”或者“不接受”。通常,接受的人会明确的说:“Oui,avec grand plaisir.(好,我很高兴接受邀请。)”不能来的时候也会说:“Non,c’est vraiment dommage.(真遗憾,我来不了。)” 然后说明一下原因,并感谢一番主人的好意。邀请者不再三强调,因为这样做会被认为是对对方自主能力的怀疑。 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礼仪,重面子的民族。这样的一种文化价值取向决定了我们在完成“邀请/接受”这一组活动时,采取的是一种循环式的行为模式,即甲方邀请,乙方先拒绝,然后甲方再邀请,乙方才半推半就地接受。这种循环于双方的面子都有好处:第一轮拒绝,便于邀请的人充分表现诚恳与热忱,也便于被邀请的人探测对方的真实心意,同时避免被人认为贪吃。“第一轮接受”与“第二轮接受”的社会意义是很不一样的。前者接受的只是邀请,后者接受的除了邀请外,还有对方的敦敦之情,而且被请的人是在“恭敬不如从命”的情况下才接受的。这样一来一往,双方脸上都有光。

差异点
法国中国
中法两国在回答邀请方面有不同的习惯。

信息来源

郑立华.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J].四川外国语学报,2001,1

标签: 邀请

浏览: 评论: 收藏:0
究竟来不来呢?
案例编号:4503
洲:欧洲 国家:法国
分类:日常生活
上传时间:2015-10-31 20:22:28
分享者:郭芳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